电影老师好最后黑板上的话( 九 )


看完《老师好》 , 我已哽咽无语 。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 , 不会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 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段美好的时光 , 永远不变我们对老师的这份情思!
做一头不被骟掉的牛:《老师好》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人家这部电影的导演说了 , 有感于现在社会上的师生关系跟自己小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变化 , 所以想谈谈自己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 。
我倒是觉得 , 谈老师也好 , 谈学生也罢 , 归根到底谈的是人 。一个人抑或一群人的初始、变化和结果 , 这个轮回构成了一个故事 。所以我看这个电影的感受是 ,  这是一个关于苗宛秋老师自己的故事 。
在很多青春片里 , 常有的是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对抗外界的压力 。但《老师好》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老师——作为成年人 , 与学生——未成年人之间的对话和碰撞 。然后在这种碰撞中苗宛秋完成了他自己的蜕变 。学生当然也有变化 , 但焦点不在他们身上 , 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 。
事情发生在1985年一个叫南宿一中的学校 。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的苗宛秋(于谦饰)成为了高一3班的班主任 。故事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 , 串起了(其实串的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碰撞、冲突、和解 , 以及散场 。
苗老师本来可以不做老师的 , 他当年高考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 却因为“出身问题”未被录取 , 只得上了师范 , 成为了一名教师 。这是他心底的隐痛 , 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之来源 。这个人生信条就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 。为此他兢兢业业 , 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 。
但他面对的高一3班 , 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学生们不断用自己感性的、粗浅的、充满荷尔蒙气息的人生哲学去挑战苗宛秋的人生信条 。这些挑战或者说冲撞表面上看起来压根算不上激烈 , 不就是——卸老师自行车吗 , 不听老师劝告非要参加文艺汇演吗 , 不好好学习偏要去打架吗 , 也真没出什么大事 。整部影片最大的事——也是被很多观众诟病的情节 , 就是苗宛秋最看重的好学生安静为了给老师平反昭雪而遭遇车祸 , 从此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是安静所能做的所有背离老师人生哲学的事情里 , 最具正义感和正确性的事情了 。
可是在影片一多半时间里并不激烈的冲撞底下 , 是暗流涌动的两种价值观的对垒 。这也是电影打动我的一点:在苗宛秋经历过挫折后形成的成人世界观里的现实主义与学生们稚嫩青春的不切实际的世界观之间的对垒 。正是这种对垒让这部电影在我这里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普世意义 。因为它恰好击中了我内心一直在试图解答的一个问题:人在成长过程中 , 是不是每一步犯的错都是必须的?这是不是人类的宿命?以及 , 这是不是人类的幸运?
我小的时候常常想 , 如果有一本奇书(后来长大了就想象成芯片) , 可以在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随身携带(植入体内) , 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可以给你下达一个让你绝不会犯错的指令——比如在电影的情节里可以是 , 高考前不要帮老师去寻找丢失的自行车 , 去自习室好好学习 , 考上大学才有人生出路;再比如 , 骑上老师的车 , 去听你的讲座 , 不要帮老师伸张什么正义 , 就不会遭遇车祸……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本书、一个芯片 , 有这类指令 , 有这种永远不会“误入歧途”的保障 , 人的路会不会顺一些?我们会不会更幸福一些?
抑或正好相反?
当苗宛秋站在操场上 , 对着利用学习时间给自己找回自行车的学生们大喊大叫的时候 , 他所表达的是他过去的失败经历锻造的铁一般的人生信条——学习、考试、利用好机会 , 心无旁骛 。
可是同样站在操场上 , 已经被骂傻了的、满心委屈的学生们 , 在当时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 , 为什么青春热血、一片赤诚 , 会换来的是指责和批判?难道凭着良心和情义做事 , 错了吗?
我看着屏幕上对峙的两类人——苗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 满心感慨 。这不恰恰就是一副成人和幼崽之间的对峙吗?这不就是同一族群中成长了和没有成长完的两群生物之间的对峙吗?这不就是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