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与断代史编纂的两项命题解析 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有哪些

通史与断代史编纂应如何推进和创新?探讨这个课题 , 需要具备一种超越“惯性思维”的智慧 。理由很明显 , 通史和断代史作为两大领域 , 长期被区分开来对待 , 以至使人忽视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 。实则 , 既然通史与断代史是最受读者重视的两种史著 , 那么其著史的要领就绝非互不相干 , 而是互相贯通、相辅相成 。换言之 , 在治史理念上 , 在观察史实的视角与要求上 , 在再现客观历史的方法上 , 必然有其相通之处 。实现对“惯性思维”的超越 , 我们将通史与断代史编纂二者联系起来考察 , 能够激发灵感 , 总结出以下两项有理论价值的命题 , 以推进新时代的历史编纂工作 。
【通史与断代史编纂的两项命题解析 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有哪些】

通史与断代史编纂的两项命题解析 通史和断代史的区别有哪些

文章插图
通史的成功撰著
有赖于坚实的断代史研究
通史著作必须依赖对诸多断代做深入的研究 , 才能讲清楚历史的因果演变 , 再现历史中珍贵的创造和活跃的生命力 。因此 , 对各个断代做深入的研究是成功的通史撰著的根基 。一部通史佳作必定要做到 , 一要达到上下贯通 , 能够把握和讲清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的大格局、大趋势、大关节 。二是研究务必深入 , 要达到将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事件、制度、人物等作具体清晰的记述 , 并且尽可能生动 。
我们可举出被誉为“信史家之极则”(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条)的《史记》为例证 。司马迁《史记》有两大成功 。其一 , 他明确提出并且实现了“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的非凡目标 。《太史公自序》中申明在全书总体上要做到“原始察终 , 见盛观衰” 。而《殷本纪》以下各篇本纪的记载 , 均做到提纲挈领 , 又通过各篇篇末精彩的议论 , 揭示出朝代盛衰的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如《周本纪》 , 就被清代学者丁晏称赞为:“煌煌大篇 , 叙次秩然有条理 。”(《史记余论·周本纪》)与本纪相配合 , 《十二诸侯年表序》等各篇表的序 , 又精当地概括历史盛衰大势 。八书更是通贯记载有史以来各项典章制度 。
其二 , “通古今之变”又是建立在坚实的对各朝代历史的记述之上 , 这是《史记》成功的重要奥秘;如果不是这样 , 对各个时期的历史未达到深刻了解而去写“通史” , 那就必然流于空泛 , 大而化之 , 这样的著作更谈不上具有特色 。以《史记》记载秦的历史的成功经验为例 , 《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系统记载大事 。《秦本纪》详载秦由僻居西方的小国 , 因历代有作为的君主苦心经营 , 而成帝业;《秦始皇本纪》则记载秦如何统一六国 , 深刻地总结秦朝结束六国分立局面的功绩 , 以及其后因不行仁义而骤亡的历史教训 。以此为纲 , 司马迁又成功地写了多篇人物列传 , 包括司马穰苴、商君、白起、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蒙恬等 , 尽力展现有关秦朝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 。其中《李斯列传》篇幅最长 , 内容丰富 , 司马迁设立此传的目的 , 即以此与《秦始皇本纪》相配合 , 完整地写出秦皇朝为何由成功的顶点 , 经由赵高、秦二世、李斯之手而迅速灭亡 。故明儒钟惺中肯地评论说:“太史公言秦用李斯 , 二十年竟并天下 , 而于秦亡关目紧要处皆系之《李斯传》 。”(《钟伯敬评〈史记〉》)如果将上述司马迁对秦朝历史的翔实记载恰当地加以整合 , 就能成为一部秦史纲要 。司马迁记西汉历史所下功夫犹深 , 白寿彝先生指出:“《史记》专记汉史者有六十二篇 , 并记前代及汉代者十一篇 。”“《史记》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 是在汉史 。”(《白寿彝史学论集》 , 第720页)这些出色的篇章 , 极具广度和深度地记载了自刘邦立国、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 到文景之治、武帝盛世的历史 , 绘制了有关西汉政治、经济、军事、人物活动、社会情状全方位波澜壮阔的画卷 , 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 。正因为有断代史提供了如此坚实的基础 , 《史记》这部通史巨著才成为传统史学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