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脱胎于《三国志》,并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演绎而成,七分真实的历史,三分虚构的情节和故事 。《三国志》是一部历史书,他的可读性并不强,主要供专家学者研究三国历史,阅读和研究过《三国志》的人并不多,在民间就更少了!所以比较两书对历史传承的贡献,我认为《三国演义》比《三国志》贡献大太多了,《三国志》难望其项背 。

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文章插图
三国故事在民间都是家喻户小的,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借荆州、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这些故事的流传都得力于《三国演义》 。书中还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重多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传讼,就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东南亚都受广泛的好评和尊重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和对三国历史传承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
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另一个重大的传承作用就是倒逼读者去研究和了解《三国志》,很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后,为探寻真实的三国历史开始对《三国志》感兴趣,相当部分读者都把两本书对比读,甚至有些研究历史的学者都把两本书放在一起研究,如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的《品三国》也代表对三国历史的一家之言 。可以说《三国演义》让更多的喜欢上了《三国志》 。
文学作品的力量永远超过历史老师真实 。
对于普通人或者说”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对于往事的了解有两个途径;一,口耳相传的戏曲、评书、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二,小说、连环画;
换句话说,在中国知道《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这个名字的人远远超过了《三国志》和它的编纂者陈寿!
同样,对于历史的传承,人们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启迪,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贩夫走卒”有关”忠义”的驾驭全部来自于评书 。
关云长单刀赴会、诸葛亮借东风、三气周瑜、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群英会、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诸葛亮鞠躬尽瘁;等等——这就是历史的传承 。
《三国志》,换言之,所有的史书都是”官修”,那是”正史”,是统治者的需要,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要求,和一般民众没设么关系!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就是”演义”就是”传说”就是”故事”——他们可不管你”历史”究竟是什么?他们只需要了解谁是”好人”或者”坏人”;谁是”忠臣”还是”奸臣”!
这一点,《三国演义》做到了;可是《三国志》呢?那里只是历史学家的”自留地” 。
如果单纯指历史传承,当然是《三国志》,《三国志》中记录的内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历史,看其本身可以名列我国二十四史之一就可想而知 。至于《三国演义》,不客气的讲其本身可以说基本没有历史研究价值,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步历史通俗小说,只是在历史的框架下进行的杜撰改编,更多的是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属于小说家之言 。不过就传播度而言,《三国演义》可以说是我国所有历史通俗小说中的独一档,这正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存在,才使得三国这一短短的历史时期几乎成为了我国古代最受关注和人们喜爱的一个阶段 。所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可以说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古典著作,《三国志》重在历史,《三国演义》重在传承和传播 。二者就像大脑和嘴巴,没有《三国志》则《三国演义》就毫无底蕴,而没有《三国演义》也《三国志》所描述的历史时期也不可能做到家喻户晓 。
当然是《三国志》,没有《三国志》,罗贯中写不出《三国演义》
《三国志》是正史,一共有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纪传体方式记录史料 。对三国的主要人物平生事件进行记录,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根据《三国志》史料进行加工撰写,主要突出蜀汉为正统,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些都是虚构的,为了神话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其实《三国志》里都没有 。
不过小说的好处是,容易被传播,符合大众百姓心理,比如大家都喜欢诸葛亮神机妙算,比如既生瑜何生亮,也是编撰的,周瑜正史是病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