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个民族的饮食习俗是什么

1、汉族:传统饮食习俗是以粮食为主食,辅以各种蔬菜、豆制品、猪肉、鸡肉和鱼 。
2、朝鲜族: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和小米 。以鱼肉蛋奶制品和海鲜产品为辅,基本以素食为主,辣泡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 。
3、傣族: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糯米是主要食品 。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饭、黄米饭、紫米饭、米干、米线、粽子、千层年糕、各种糯米粑粑等,多达数十种 。肉类以猪肉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还有鸡、鸭、鹅等 。
4、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 。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 。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肉是待客和节日食品 。
5、苗族: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典型食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
中国的饮食风俗1、重阳节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
2、重阳节饮菊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
3、重阳节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 。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 。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 。
4、清明节吃青团子 。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
5、清明时节吃吃清明螺 。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明节各地区的饮食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重阳节饮食习俗
介绍一下你所在的民族有哪些饮食习俗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 。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 。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
各个地方的饮食民风民俗[详细]1、江南一带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
2、寒食节-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
3、清明时节-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
4、春节-吃饺子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广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 。
5、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 。当时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圆子”改称“元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