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的生活习性

中华鲟中华鲟古称大腊子、腊子 。按动物学分类属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其生活习性独特 。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耗时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开始其浪费而艰辛的恋爱和婚配旅程 。到了第二年秋天,中华鲟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 。在耗时近两年,游程近万里的溯河洄游繁殖及降河游向大海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来维系畅游的体力,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 。进入长江口,其鱼卵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它乐于体验“十月怀胎”的劳苦,不断为鱼卵发育提供营养,以保证其抵达金沙江时完全成熟 。中华鲟在江里出生,在海里长大,适宜于盐度1‰~35‰之间的水环境中生存 。从幼鲟孵出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最短也需要十年时间,世世代代,周而复始 。
鲟鱼有哪些生活习性?鲟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 。
【生活环境】: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鲟鱼
【中华鲟的生活习性】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 。
【营养需求】鲟鱼是动物食性的鱼类,在幼鱼开食阶段可捕食浮游动物,但很快鱼苗就发展成营底栖生活 。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这时的鲟鱼口部突出、下位 。鲟鱼喜欢的食物随不同种类而有变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等 。鲟鱼苗开食后即可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实际生产中,对刚开口摄食的鲟鱼苗多用活饵(浮游动物或切碎的水蚯蚓投喂) 。经过30天左右的喂养,鲟鱼苗可长到体长3.8-9.4cm、体重0.5-3.9g的规格,成活率可达60%以上 。但由于活饵来源困难,价格较高,因此,鲟鱼苗用活饵培育大约30天后,即可驯食人工配合饲料 。人们已经成功地用配合饲料把鲟鱼养成商品鱼上市 。
中华鲟的生活习性华鲟为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栖息于近海水域,性成熟后洄游至江河上游产卵繁殖 。幼鱼随江河而下,次年5-6月间抵达河口进行生理调节、索饵育肥,8-9月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后进行溯河生殖洄游 。生长迅速,但性成熟较晚 。产卵期为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产粘着性沉性卵,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 。
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 。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 。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 。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 。
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 。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 。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 。
《本草纲目》中对其食性的记载为:“其食也,张口接物,听其自入,食而不饮,蟹鱼都误食之” 。实际上中华鲟是靠口膜的伸缩将食物吸入,食物对象多数是生活于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类小型动物 。中华鲟从海洋进入江河的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上不摄食 。因此,中华鲟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依靠它在进入淡水前体内积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质 。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个体,身体就愈消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