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同的人对李广的评价

这种论调真是搞笑,说李广战绩平平,纯属捏造 。
如果李广不是有大作为?那么大汉也没有哪位将军有了 。
李广16岁结发从军,与弟李蔡率领数千陇西地方军,发动百姓,大破老上单于十四万大军,杀一王,败其众,大有利 。(见晁错的《言兵事疏》,晁错的奏折显然比《史记》更加真实可靠)
汉文帝激动不已,虽然文帝的大将和几十万大军奈何不了匈奴军,李广的胜利也让皇家很没面子,但是文帝足够大气,一向节俭的文帝,居然同时破格火箭式提升李广李蔡兄弟为中郎,因为手头拮据,拿不出侯爵来奖励李广兄弟,文帝把仅有200石的中郎,工资翻倍又翻倍,足足800石,和列侯的收入相差无几,以此弥补李广兄弟 。(见《史记》)
文帝经此次大胜,雄心万丈,筹划大举进攻匈奴,此时,晁错上疏多份,其中《言兵事疏》写了李广大胜匈奴的可贵和经验,只有良将李广才是战胜匈奴的合适人选,提议良将李广带领陇西军和义渠骑兵,以骑兵对付匈奴骑兵 。以后几年,李广带领李蔡,李息,公孙浑邪等不过万人的骑兵部队,神出鬼没,来去如风,驰骋边疆大漠,多次击败老上单于 。到景帝继位,匈奴入侵大汉部队,从十四万锐减到6万,之后再也无力大举入侵,就算七国之乱,也不敢乘乱攻击大汉,可见李广至少消灭了十万甚至更多的匈奴军,把匈奴打疼了,打怕了 。
李广在文帝时,已经是2000石郡尉,直到汉武帝时,被卫青以莫须有迷路诬陷逼死,也还是2000石的官,景帝重用周亚夫而不是李广,因为天下太平,景帝要利用周亚夫拉拢高祖老臣一脉 。武帝重用卫青而不是李广,导致定襄和漠北两战,汉军多损失三十万士马,单于夜遁逃,汉国力一空 。(见《史记》)武帝远不如文帝 。
武帝虽不如文帝,但是对于李广的重要性也是认识的很清楚 。事情是这样的,李广奇袭单于,由于卫青未能拖住同在上谷的左贤王,李广损失三成多部队,自己被俘,虽然逃脱,还是被定死罪,用钱赎罪后,罢官赋闲 。李广与友人外出游玩夜归,经过霸陵亭,负责守护皇陵的霸陵尉,当值违规喝酒,罪当斩,霸陵尉喝高了,热啊,醉醺醺的到霸陵亭吹风,这霸陵尉是外戚系的,看到李广当然不爽,欺负李广是没有官职,拦住不放 。这算是给他的主子出口气 。没想到,汉军挡不住左贤王的进攻,没人能制服左贤王,武帝这才明白李广有多强,赶紧把李广复职,并且把霸陵尉送给李广执法,李广斩了霸陵尉,武帝专门写信表扬李广公正执法,杀的好!(见《史记》)
景帝时,李广受梁王印,但没有接受梁王的赏赐 。这个印不是战后给的,如果战后受印那是要杀头的 。所以,这个印是梁王被困,周亚夫不发救兵时,梁王给李广的临时印,战后就收回了 。梁王被吴王叛军打的快顶不住了,周亚夫又不肯出兵,梁王就让大家想办法,于是有人建议找李广帮忙,李广几千人就大败老上单于十几万,那是大大有名啊,而且为人正直,于是梁王就请李广统帅手下部队,果然李广太能打了,很快击败吴王部队,夺了吴王帅旗,周亚夫一看,再不打不但没功还有罪,赶快发兵 。但是,就此周亚夫和李广水火不容 。
景帝在平定七国后,很快给有功之臣封官,连李广手下的公孙浑邪(公孙贺的爹,公孙敖的爷爷)也加封2000石 。(见《史记》)但是李广和周亚夫,他必须做一个抉择,经过长时间考虑,景帝选择了拥有广泛人脉的周亚夫,把能征惯战的李广打发到边疆 。
李广景帝时守卫边疆,武帝时为大汉训练骑兵部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卫青逼死后,天下百姓军人,都为李广哭泣 。
补充一下卫青龙城之战的后果 。卫青去的龙城应该是卢龙城,距上谷正好700里,而匈奴大会的龙城,在数千里之外,显然不是 。卫青为了这几百匈奴人,卫青没有完成牵制左贤王的任务,倒致公孙敖人单势孤被迅速击溃,李广因此被单于和左贤王夹击 。李广用小部队吸引单于和左贤王,大部队成功突围 。李广完成掩护任务,也成功突围,数日后,由于受伤生病,在距离与大部队汇合地点不远处晕倒坠马,被匈奴派出的搜索队发现 。几分钟后,李广苏醒,夺马与弓箭而走,向南不过十几里就与大部队汇合 。
此战是在公元前129年,而不是什么公元前137年,如果说连时间都会搞错,那么其他内容自然也搞不清楚,一笔糊涂账 。
另外,公元前123年李广为后将军,根本没有参与战斗,现在有人居然说李广全军覆没,是无知呢,还是效仿卫青莫须有迷路的手法呢?倒是卫青此战损失士马十几万,虽然卫青拼命拍武帝宠妃马屁,还是被武帝闲置,可见武帝对卫青有多么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