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今者才略的今者是什么意思( 四 )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 。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
教学建议
一、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 。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
二、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
三、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 。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