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意为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原文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
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 。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
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
“父母在,不远游”常常被人单拎出来使用,以为孔子此言是在说父母还在就待在家里不要出去 。事实上“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游必有方”四字,即指父母在时,不要远行,就算要去远行,也要有一定的方位 。这才是孔子的原话 。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齐国,途中听到哭泣的声音,上前看到一个身挂镰刀、戴着白带的人,孔子便问他是谁又为何而哭 。那人回答说自己名叫丘吾子,之所以哭是因为他的人生有三个过失,到了晚年才发觉,追悔莫及 。“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 。
【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 。”《韩诗外传》也有相似记载,只不过丘吾子变为了皋鱼 。
在这个故事里,丘吾子所说的“三失”,第一就是因少时远游、回家时父母已去世之“失”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的是年岁,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 。这是何其悲哀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亦是希望子女能好好侍奉、孝顺父母,不给自己留遗憾 。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 。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 。正如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所说,“今虽天涯若比邻,然远游者亦必音讯常通,使家人思念常知其处 。则古今人情,亦不相远 。读者于此等处,当体谅古人之心情,并比较今昔社会之不同 。不当居今笑古,徒自陷于轻薄 。”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当然不适用于现代生活,因为这句话是建立在古代交通、通讯闭塞的基础上的 。在古代一旦远游,那就跟失联没什么区别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去 。
游必有方是必须孔子认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应该尽量避免出远门,如果有一定要去的理由,那么一定要提前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哪里,将父母安置妥当 。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如果子女出远门,父母出了意外,又不知道子女的去向,就无法将子女叫回 。古代又没有现代的通讯设备,父母很难联系到出远门的子女,所以才要强调游必有方,让父母少点牵挂 。
现在更强调“常回家看看”孔子的这句话在现代就不是那么适用了,不过他弘扬的孝道却是值得我们传承 。在现代子女可以远游,但是却不能忘记父母,要时时记得关心、孝敬父母,不要忘了作为子女的责任 。要根据父母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力求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 。
法律也有规定,家庭中的老年人应该得到其他成员的照顾和关爱,子女不能对老年人置之不顾 。没有和老年人一起居住的,应该时常抽出时间去看望老年人,也就是我们说的“常回家看看”,没能做到的话也是属于违法行为 。不仅如此,工作单位还应该适当安排假期,以方便员工赡养、看望老年人 。
现在的交通条件、通信条件完完全全可以支持子女远游,就算是去很远的地方,几天之内也可以返程,就算是无法返程,也可以通过手机联系 。所以现在我们已经不强调“父母在,不远游 。”这种说法了,我们只需要“常回家看看”,多多关心老年人,这也是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