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下节气是什么意思( 八 )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
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 。
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 。"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 。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 。
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 。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 。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 。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 。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 。
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
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 。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 。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
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 。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 。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 。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 。
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 。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 。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 。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 。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 。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
人们将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 。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 。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 。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 。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 。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降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收挖红苕 。若收挖过早,苕块尚未充分膨大,就会影响产量;但收挖过迟,有可能遭受早霜冻危害,苕块受冻变质,不耐贮藏,故适时挖苕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