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谁赢了】!“曹操和刘备谁厉害?”虽然绝大部分都会认为是前者 , 但我却认为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且按正史史料的记述 , 以两人的创业之路及战绩对比一下;
1、出身;曹操出身名门之后 , 初汉的夏侯婴、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信、得力干将 。两人都曾经位极人臣 。关键是曹操的老爸曹嵩也是同样得厉害;【续汉书曰:嵩字巨高 。质性敦慎 , 所在忠孝 。为司隶校尉 , 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 , 代崔烈为太尉 。……】 , 看看他老爸身上的头衔 , 都是极品的显赫 。曹操是在游玩、晃荡中长大的 , 根本不用做任何事 。其实说白了;曹操是个贵族出身的“官二代”、而且还是个“浪荡子”!
而刘备呢;父亲虽然是个小县长 , 但死得早 , 也没有什么财产留给刘备;【先主少孤 , 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 勉强算个小商贩 。就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是个豆腐坊小商贩一样 。刘备虽然名义上有“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的名分 , 但实在是远得无足轻重了 。也就像我姓傅 , 我的远祖是商朝武丁的宰相傅说那样;多么的不靠谱 , 实际上是个蝼蚁般的平民 。刘备不但是平民 , 而且还是个为生存而艰辛苦熬长大的贫民 。他之所以能拜在卢植的门下读点书 , 完全靠的是同宗长辈刘元起的资助 。与曹操的出身 , 有天壤之别!
2、当刘备还在卖鞋苦熬的时候 , 曹操已经是政府官员了(曹操比刘备大概略长两三岁):“年二十 , 举孝廉为郎 , 除洛阳北部尉 , 迁顿丘令” , 还是正团级的县太爷呢!
3、【英雄记云:灵帝末年 , 备尝在京师 , 后与曹公俱还沛国 , 募召合众 。会灵帝崩 , 天下大乱 , 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后来两人在京城相识结交 , 曹操回乡起兵时 , 还得到了刘备的鼎力相助 。董卓之乱后 , 曹操发起讨董联盟 , 刘备虽然力弱 , 也积极响应起兵讨董 。此时曹操的实力虽然比刘备强很多;但也是几乎是屡战屡败的存在 , 战绩并不比刘备初期的战绩时强多少!曹操的转弱为强、转败为胜的形势 , 是在得到了顶级谋士荀彧之后才改变的!
而刘备在用人意识方面 , 的确略逊于曹操 。曹操对荀彧极尽信任 , 言听计从 , 所以才越战越强 。而刘备也有这样的机会;陈登在徐州已经为刘备策划好了发展蓝图 , 谋划好了不败之策 。但未得到刘备的重视!因为 , 刘备出身太低 , 对人才的认识思维还没有构建起来 , 白白的浪费了陈登的心机 。更可惜的是;浪费了陈登这样的顶级人才 , 造成了后来多年的颠沛流离!
4、但是 , 刘备虽然在前期败多胜少 , 一是刘备身旁没有战略人才 , 二是他的力量太过薄弱所致 。用句套话就是:“非战之罪”!但因使兵微将寡 , 对阵曹操的绝对优势兵力 , 自然打不过 。但曹操手下的大将 , 却无一是刘备对手 。看下面这些例子;第二次占领徐州 , 真正斩杀车胄的 , 并非关羽 , 而是刘备本人 。曹操派刘岱、王忠率军来攻 , 却被刘备轻松击败 。博望一战 , 曹操派的手下第一将夏侯惇、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 , 还有一流名将李典 。三员大将 , 领着优势人马 , 都被刘备打得大败 。此时刘备身旁 , 可并没有什么谋士 , 诸葛亮和徐庶都还没来呢 。而且 , 每次作战 , 刘备都是亲自上阵拼杀 , 可见正史上真正的刘备 , 是文武双全的统帅之才!
5、根据“魏书”、“蜀书”的记述来看;赤壁之战的真正“总指挥” , 其实就是刘备 , 周瑜充其量是“前敌总指挥”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 , 各领万人 , 与备俱进 , 遇於赤壁 , 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馀船引退 , 士卒饥疫 , 死者大半 。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 哪怕在“吴书”中 , 刘备的排名 , 也是在周瑜之前的 。“武帝纪”中 , 更是连周瑜的名字都不提 。又:“裴注”引用的【按吴志 , 刘备先破公军 , 然后权攻合肥 , …… 。二者不同 , 吴志为是 。】所以 , 赤壁之战的真正总指挥 , 是刘备无疑!曹操的总兵力应该在12——15万之间 , 绝对不会有20万之多 。因为双方对峙期间 , 曹操感到兵力不足 , 还命令西川刘璋调兵支援 。刘璋不敢违拗 , 但也仅派了数千“羸兵”来 。刘孙联军的总兵力 , 约为五、六万人(双方对峙期间 , 陆续有荆州兵投奔刘备的) 。在这种兵力悬殊不是太大的情况下 , 曹操就打不赢刘备了 。所以战后曹操深有感触的承认:“刘备 , 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 , 吾徒无类矣 。”此战曹操差点死在刘备手上 。连曹操自己都认为 , 刘备与他一样的厉害!
-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 赞扬曹操可以安定天下的能人是谁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身上老是有静电怎么办
- 清明的故事
- 怎么训练宝宝使用吸管杯
-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 刘备墓找到了吗,三国时期名人的墓找到几个了都在哪里
- 中原历史文化为什么对统一了三国分裂局面的司马昭建立的晋朝评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