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问配什么意思( 五 )


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其中“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
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 。崔駰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 。”
《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 。因为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故送聘礼又叫“委禽” 。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象《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 。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过程之一 。
到了宋代,茶叶被列为聘礼中的重要礼物,几乎成为不可或缺之物 。从此,民间即称送聘礼为"下茶"、"行茶礼"或"茶礼";女子受聘,谓之"吃茶"或"受茶";所谓"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里的"合茶" 。
据宋胡纳《见闻录》载:"通常订婚,以茶为礼 。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 。女家受聘曰'受茶' 。"吴自牧《东京梦梁录·嫁娶》也谈到了宋代婚嫁中的用茶:"道日方行送聘之礼,且论聘礼,富家当备三金送之,……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 。"吴自牧记载说,即使是贫穷人家,聘礼中茶饼也是少不了的,甚至连女家的回礼也多使用"茶饼果物"、"鹅酒茶饼"了 。
婚姻"六礼"后来经司马光、朱熹等人简化合并,但宋代盛行的茶礼却为元明清各代所承袭 。
明代香山(今广东中山市)人黄佐,字泰泉,晚年家居时撰成《泰泉乡礼》,书中记载:"近日纳采、纳徵者,止用细茶一盒,纳钗物其中,尤为简便,可以通行 。"又云:"凡三等人户之下聘,用酒一埕、鹅二只、各布二匹、茶一盒 。"反映了明代岭南一带茶礼的流行 。昏礼是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 。
古代昏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在《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昏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 。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 。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于父母也 。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 。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 。此礼之大体也 。”合卺杯,是古代婚礼上用来喝交杯酒的专用杯子 。
明代胡应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卺玉杯”时说:“形制奇特,以两杯对峙,中通一道,使酒相过 。两杯之间承以威凤,凤立于蹲兽之上 。”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合卺杯的形状结构,与包山楚墓中所出的这件双联漆杯基本吻合,只是凤鸟双联杯缺一蹲兽而已 。因此,这件漆双联杯应是所谓的“合卺杯” 。
在晋和唐宋文献中,都有关于“合卺杯”的记载,而且认为用合卺杯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礼仪 。明清时期还有玉雕合卺杯流传至今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南北朝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 。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 。黄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 。无鼓乐,无亲友祝贺 。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