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读后感(12)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在人间》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 篇1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世界名著:《童年·在人间》 。从书名便可以看出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童年》这部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出世后随母亲寄居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期间,他是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他在们生活锁事中表现出的自私贪婪;《在人间》则讲述了小主人公在十一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了社会,独立谋生 。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间痛苦 。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这本书在描写小主人公奋斗过程和人性美好一面的同时,但也写出了人性的自私贪婪的一面 。正如荀子所说:人之初,性本恶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评论员叔叔在评论《少年派奇幻河流》时曾引用过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一个理论,弗洛依德曾提出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个境界:本我、自我、超我 。在读《童年·在人间》时,我想这个理论运用到小主人公和他的舅舅、外祖母身上也挺合适的 。书中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的精神状态都只停留“本我”阶段,只知道满足自己生存欲望;阿廖沙通过一系列艰难困苦的磨砺,精神境界已达到了追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自我”阶段,而在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眼里,外祖母则代表了至高至善的超我的道德境界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阿廖沙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从“本我“向“自我”、“超我”飞跃 。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 篇2在最近,我读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人间》 。这本事中阿廖沙的许多做法和心里所想到的,使我感触很深 。
这本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为了生活,与外婆贩卖野果,做过绘图师的学徒,在船上做洗碗工,在圣像坊做学徒等人生经历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任务打交道,并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 。书籍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充实了他的头脑 。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能为环境所屈服” 。怀着这样的信念,阿廖沙离开家乡,奔赴喀山进入大学,走上了坚定的人生之路 。
阿廖沙真的让我有所感动 。他那么小就独立生存,并不害怕别人的辱骂和歧视,坚持将自己的生活走了下去 。他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他为了挣钱,仅仅十一岁就出海,在船上做洗碗工在荒山野林里捡果子,为了生存,他什么都做过 。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没流一滴眼泪,甚至暗暗发誓要养活唯一亲她爱他的外婆 。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怎能不使我感到敬佩呢?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 。虽然我的生活条件比他好,但我却不如他 。他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而我却选择退缩 。我总是选择简单的事情来做,有时也会做的一塌糊涂,一旦失败便流下眼泪 。可是阿廖沙呢?从头至尾他没有掉过一滴眼泪,而且努力奋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 。但我却没有,经常偷懒 。对此我感到很愧疚 。
读了整本书,我明白有些事情并不需要大人来帮忙,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完成,就是自己不努力 。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才是自己的目标 。我们要学会坚持,而并不是偷懒 。从小学会吃苦,长大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加油吧,总有一天会成功!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 篇3我阅读了由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所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这是自传体三部曲 。高尔基是一个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的代表 。
本书写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 。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 。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 。这一形象是高尔基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异常是处于社会基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世界的典型 。
高尔基在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的家里度过童年 。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 。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还要忍受舅舅们的嘲讽,外祖父的打骂,哥哥们的白眼以及东家的辱骂 。仅有外祖母对他一心一意,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是外祖母给了他力量 。高尔基酷爱阅读,他向小裁缝妻子借书,向“玛丽皇后”借书,向卖书的小贩借书 。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学习的机会 。十六岁时,他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抗争中他深入社会基层,饱尝生活之艰辛,从而不断丰富自我的社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