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民的译文( 二 )


3、(4分)
(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惊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
(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
4、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3=4分)
5、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2分)
为民治国文言文阅读1. 《治国安民》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治国安民的译文】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解释:治:治理;安:安定 。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 。(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 。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2. < >的文言文翻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 *** 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
然 *** 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
【译文】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 。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 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 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
【译文】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 。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