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的特点

七星瓢虫的特点是身体呈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一个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 。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 。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 。七星瓢虫主要以蚜虫为食,有时还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秋天还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 。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 。
七星瓢虫有吃卵和互相捕食的习性 。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七星瓢虫成虫很容易吃掉已产下的卵块 。即使有充足的蚜虫,它们也喜欢吃卵,幼虫则常互相捕食 。
七星瓢虫有什么特点?七星瓢虫的特点主要指形态方面,主要有:概体圆卵形,背弓似半球,体长5—7毫米,宽4—5.6毫米 。翅鞘橙红色,左右各有3枚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枚更大的黑点 。
体表较硬,有外骨骼 。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别 。有触角且分节 。有两对翅 。有三对足且分节 。如下图: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它的身体像半个圆球,头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 。触角很短,不太明显,他的脚在大大的翅膀底下,他的口器既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因为它的翅膀有七个黑色的圆点点所以人们叫它七星瓢虫 。
扩展资料:
七星瓢虫为益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 。在华北南部,俗称“花大姐” 。
危害农作物: 棉花(棉蚜)、小麦(麦蚜)、豇豆(豆蚜)、白菜(菜蚜)、玉米(玉米蚜)、高粱(高粱蚜)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的特点是什么?七星瓢虫形态方面的特点有: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 。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一个淡黄色点,触角褐色 。口器黑色 。上额外侧为黄色 。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 。小盾片黑色 。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 。体腹及足黑色 。
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 。复眼之间有两个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 。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 。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 。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 。
小盾片黑色 。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 。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 。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 。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
七星瓢虫的特点 有关七星瓢虫的特点1、七星瓢虫的特点: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一淡黄色点;触角褐色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 。七星瓢虫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 。
2、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是它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 。七星瓢虫经常在蚜虫的寄主植物上爬动、搜索,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能迅速地用上颚咬住,将蚜虫吞食 。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即使蚜虫就在它的眼前,似乎也不能发现 。
3、七星瓢虫成虫和幼虫虽都取食蚜虫,但因虫态不同,口器结构不同,取食方法也有差别 。成虫取食时,通常将蚜虫咬住,经过口器的简单咀嚼后,将蚜虫躯体、附肢等完全吞下 。大龄幼虫取食基本上和成虫一样 。
4、但初龄幼虫因口器小,吞食力差,取食时常在蚜虫体上咬一个孔,吸食汁液,最后留下蚜体残壳 。一头七星瓢虫的成虫,平均一天吃棉蚜100-120头,吃菜蚜147头,吃杏蚜59头 。幼虫食蚜量则因龄期的大小而不同,龄期小吃的少,龄期大吃的多 。
七星瓢虫有什么特点【七星瓢虫的特点】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它的身体像半个圆球,头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 。触角很短,不太明显,它的脚在大大的翅膀底下;
它的口器既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因为它的翅膀有七个黑色的圆点点所以人们叫它七星瓢虫,七星瓢虫为益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