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什么意思( 二 )


著作有《庄子》 , 原书52篇 , 现存33篇 ,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 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 , 聪明勤奋 , “其学无所不窥” , 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 , “而今也以天下惑 , 子虽有祈向 , 不可得也” 。
一方面 , “窃钩者诛 , 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 ,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 , “不可与庄语” ,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 , 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 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定乎内外之分 , 辩乎荣辱之境 。’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意思:宋荣子这个人 , 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 , 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 , 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 , 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 , 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 , 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
创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 , 聪明勤奋 , “其学无所不窥” , 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 , “而今也以天下惑 , 子虽有祈向 , 不可得也” 。一方面 , “窃钩者诛 , 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 ,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 , “不可与庄语” ,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 , 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 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定乎内外之分 , 辩乎荣辱之境 , 斯已矣 。”是什么意思?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释义: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 , 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 , 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 , 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 , 辨明荣辱的界限 , 不过如此而已啊 。
出自:【逍遥游】原文片段:故夫知效一官 , 行比一乡 , 德合一君 , 而征一国者 ,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定乎内外之分 , 辩乎荣辱之境 , 斯已矣 。彼其于世 , 未数(shuò)数(shuò)然也 。虽然 , 犹有未树也 。
夫列子御风而行 , 泠(líng)然善也 ,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 , 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 , 犹有所待者也 。
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穷者 ,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 神人无功 , 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 , 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 , 行为可以顺应一乡群众 , 道德合乎一国之君的的要求 , 才能可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 , 他们自己很得意 , 其实如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 。而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 。
而且世人都赞誉他 , 他却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 , 世人们都非难他 , 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他清楚自身与物的区别 , 辨明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 如此而已 。他在世间 , 没有追求什么 。
即使如此 , 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列子能驾风行走 , 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 , 而且十五天后才返回 。列子对于寻求幸福 , 没有拼命追求 。他这样虽然免于步行 , 但还是有所依靠 。
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 而驾驭六气的变化 , 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 , 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 , 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 , 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 , 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简介: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 , 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 ,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 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 ,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