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的由来

在东汉末年元兴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他用树皮、麻布及敝布、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之前用于书写的有羊皮、竹简等,当然也有纸,但造价过高,难以普及 。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 。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 。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 。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 。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 。
造纸术的来历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首创造纸术的光辉业绩,早已经载入史册 。为推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骄傲 。
一、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中国有没有纸?其它国家有没有纸?(指用于书写的纸)欧洲羊皮纸 。埃及纸草纸算不算纸?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有过争论 。在唐宋年间,解放初期 。七十年代专家、学者曾有过不同看法 。今天我作为造纸工作者,对上述争论的焦点,内容也发表我的初浅看法,我不是学历史的,对有些古文理解不深,有说错之处,请同志们提出,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今天我的发言,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
第一次争论在:
唐宋年间,笔墨文人对蔡伦发明纸提出不同看法 。在北京图书馆查《负暄野录》论纸品,《百川学海》(书断)“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又如蔡伦乃后汉时人,而前汉外戚传云赫蹄书注,谓赫蹄乃小纸也,纸字已见于前汉,恐也非始于蔡伦,但蔡蒙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此二人则不可也 。《文房四谱》卷第四中,翰林学士苏易简纸谱三“汉兴已有幡纸代简而未通用至和帝时蔡伦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秦上帝善其能自是天下咸称之蔡侯纸” 。
说文云纸者絮,一苫字从系压声,古人书于帛,故裁其边幅如絮之一苫也 。
……幡纸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裁之以代竹筒也 。
虞豫表云秘府有布纸三万余枚不任写御书气四百枚付著作史写起居注 。
广义将军……古有藤角纸,范宁教云,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 。
[袁翰青教授对藤纸有一考证,藤纸隋朝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北堂书钞 。其中引了晋人范宁(公元339~401年)的话,土纸不可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 。
宋书还偶提藤纸的已列重要地位,竹已代藤 。
宋朝这几位文人,所提问题,我们通过看其它资料认为 。
1、赫蹄—薄小纸,属于丝之类,漂絮剩下碎丝,交织在一起 。称絮纸 。(北京造纸公司刘锡功老先生用蚕丝稍为臼捣已抄出纸来 。经检测,其纸有一定强度,显微镜观察,单根纤维,有内帚化现象) 。
给赵飞燕的二丸药使用赫蹄包之 。
2、幡纸——绢帛、丝织品、帛贵,简重不便于人,居延烽火燧曾发现2000多枚竹简,其中还有一封皇宫给边寨守防送去的一封信是用帛写的 。
王明:《蔡伦与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一文中表示,“缣帛不能算纸,有经、有纬丝织的” 。
3、藤角纸——晋朝开始生产藤纸,质量较好,嘉泰会桥志一书“剡之藤纸得名最旧,其次苔笺今独竹纸名天下,到宋朝竹纸已经代藤” 。蔡伦发明纸最大特点是植物纤维,赫蹄,幡纸都是丝的范围 。
第二次争论是:
解放初期有些教授,学者对蔡伦发明纸有些不同看法 。张子高先生认为:“蔡伦是造纸新术的发明者,是伟大的技术革新家,蔡伦是受劳动人民的造纸经验的积累与启发,我们反对贬低蔡伦在科学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但是也反对唯心主义的过分夸大个人作用的资产阶级观点” 。
周一良先生认为:“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改进者 。
袁翰青先生认为 。“蔡伦是造纸术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西汉发明的,最初是以动物纤维的蚕丝为原料,后来逐渐采用了植物纤维的麻和麻织品、而树皮和破布也渐渐被用为原料,发展到东汉,留心工艺制造的宦宫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并提出一些技术改良,使造纸工业加速了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