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文章插图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处:清代徐锡麟的《出塞》《出塞》的情感表达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
马革裹尸还全诗内容是什么?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文章插图
《出塞》 。【作者】徐锡麟 【朝代】清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
创作背景:《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中诗人运用很多反映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以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愿为推翻帝制,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 。
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文章插图
“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原句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何必需要在战死后,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而还 。
《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
出塞徐锡麟〔清代〕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发誓一定要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
赏析全诗前两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第三句“只解沙场为国死”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 。末句“何须马革裹尸还”总领全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文章插图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意思是去时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回来时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
1、金戈铁马拼音:jīn gē tiě mǎ释义: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出自: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意思是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
2、马革裹尸读音:mǎ gé guǒ shī,释义: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
扩展资料:“马革裹尸”故事: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