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食性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主要是以其他昆虫和小动物为食 。螳螂是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一个统称 。不管是成年的螳螂还是幼年螳螂都是捕食性,以小动物和其他昆虫为食,是比较著名的农林业益虫 。
螳螂有标志性的两把“大刀”,也就是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且末端还有一个钩子,用来勾住食物,头部呈三角形,能够灵活的转动,复眼突出,胫节呈镰刀状,经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捕捉猎物的前足 。
螳螂分布较广,分布在亚热带、热带以及温带的大部分地区,有些种类的螳螂为了能够适应特殊的环境,往往有拟态和保护色的现象 。它们有的种类色泽鲜艳,有的通体碧绿,也有的全身呈金黄色 。
螳螂的生活习性 。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 。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由于蝴蝶是“寡食性”昆虫,只要有合适的饲料食物,它就会眷恋不走 。
【螳螂的食性】但是蝴蝶不仅仅食花蜜,也有食腐质的,比如二尾蛱蝶 。食性:
1.专一性或寡食性:
一般来说,幼虫为植食性且食性常为专一性或寡食性,意指某种蝶类幼虫通常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的叶子,例如大白斑蝶只吃爬森藤的叶片,大红纹凤蝶则摄食多种马兜铃科植物叶片,而这些幼虫喜欢吃的植物就称为幼虫之寄主植物或食草 。
2.半肉食性或肉食性:
台湾有些种类的蝴蝶食性已转变为半肉食性或肉食性,例如淡青雀斑小灰蝶及白雀斑小灰蝶等的幼虫在三龄以后会由寄主植物上移居至蚂蚁巢中与蚂蚁共生,幼虫则取食蚂蚁幼虫,为半肉食性蝴蝶 。而棋石小灰蝶或白纹黑小灰蝶等蝶类,则从一孵化后便以蚜虫为食物 。
螳螂的习性是什么?《昆虫记》螳螂的习性是好斗,有镰刀般的前足(捕捉足),交配后母螳螂通常会吃掉公螳螂 。善于伏击猎物,身上的颜色通常是隐蔽色,而翅的内侧颜色用场较鲜艳,用遇到天敌时,突然打开翅膀,露出鲜艳的内侧,恐吓敌人 。蜘蛛(虽然不是昆虫但昆虫记中也描写了):通常生活在阴暗的地方,会织出精美的网,用于捕食飞虫,蜘蛛则会躲到一边g等候 。猎物掉入陷阱,蜘蛛会用丝包裹猎物,并注入毒液,使猎物死亡并分解猎物尸体,蜘蛛会储存起来,等到饿的时候再享用 。
螳螂的食性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 。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 。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
螳螂具有趋光性,-般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 。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 。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 。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绝大部分种类的螳螂行动较为缓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虫(如蟑螂)能快速行动 。但它们拥有保护色,且有着出色的拟物形态,它们能够模仿叶子晃动的姿态前进,慢慢地接近猎物 。一旦猎物到
达可攻击的范围内,螳螂就会极快地进攻 。-般情况下,螳螂都是以伏击的方式捕捉猎物 。螳螂前肢呈镰刀形,长而有力,上有非常锋利的尖刺,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 。口器强而有力,能轻易咬破并咀嚼猎物 。消化系统强力,能够完全吞食消化猎物(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这样的肉食性昆虫属于少数) 。螳螂体型修长,通常扁平 。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 。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 。触角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 。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些个体往两侧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