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意思( 四 )


以上是说孔子对乐教的重视 , 接下去是说他的自我评论 。
子曰:文 , 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 则吾未之有得 。
这是孔子的谦虚话 , 也是老实话 。由这一句话 , 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结论来:第一是孔子在文学以及各方面的成就 , 真是达到了顶峰 , 但他自己始终没有认为自己了不起 。不但是学问方面 , 古今中外 , 任何一方面真有成就的人 , 站在顶峰的人 , 总觉得自己很平凡 。这是必然的现象 , 并不是有意装成的 。硬是真的到了顶峰的时候 , 自然就觉得很平凡 。而且还特别小心 , 觉得自己懂得太有限 , 不敢以此为足 。从这节书可以看出来 , 孔子那么其实、谦下 , 而且不是故意装样的 。
第二点可以看出儒家所谓的学问 , 就是指作人做事的道理 。并不是头脑聪明 , 文学好或知识渊博 , 这些只是学问的枝叶 , 不能算是学问的本身 。学问的表达在于文学 , 文学是学问的花朵 。这里孔子就讲到学问的花叶和根本:“文 , 莫吾犹人也 。”他说如果谈文学的修养 , “莫……”这里的“莫”字不是肯定词 , 翻译成现代白话 , 近乎“也许”的意思 。就是说 , 如果谈文学 , 也许我和一般 , 知识分子差不多 。至于讲我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君子这个标准没有 , 那么我自己反省 , 实在还没有很大的心得 。我们从此看到孔子的谦和 , 这种作学问的态度 , 非常其实 , 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迹象
仁远乎哉?我欲仁 , 斯仁至矣【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 斯仁至矣 。
【翻译】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 , 仁就可以达到 。”
【解读】
修身养性得自觉
孔子在本章中再次强调了修养靠的是自觉 。“仁”是内在的品德 , 外在的情感表现为关怀、仁爱他人 。如果一个人真想成为仁者 , 只要其内在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 就一定能够做到 , 因为“仁”就在我们的身边 。
“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孔子更是将“仁”视为学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孔子的眼中 , 他的弟子虽多 , 但是能够达到“仁”的标准的人一个没有 。即便是他最为器重的弟子颜回 , 也只能勉强达到了这个标准而已 。但是 , 这个“仁”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 只要我们愿意求“仁” , 随时随地可以做到 。“仁远乎哉?我欲仁 , 斯仁至矣” , 意思是说 , “仁并不遥远 , 如果我想要仁 , 仁就会来了 。”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 ,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孔子的话 , 与此异曲同工 。
在此处 , 孔子着意强调 , “仁”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 , 只要我们自觉地、真心诚意地去追求 , 任何人都能得到仁 。像修身、行仁 , 这些东西看似虚无缥缈 , 可望而不可即 , 而事实上却没有那么难 , 只是大家不知道如何去做而已 。关于这一点 , 存在一个辩证关系:一个人一生时时刻刻心存善念 , 身行善事难乎其难 , 几乎没人能够做到 , 但是 , 善事却是人人能做的 。比如 , 爱护身边的花草 , 拉一把跌倒的孩子 , 一点都不难 。每个人都可以行仁 , 只要能够自觉地坚持下去 , 并不会因为个人的能力小而无法达到“仁”的境界 。哪怕只在一天内用心处世 , 让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于仁道 , 也算是达到“仁”的境界了 。由此可见 , 行仁并不是件难事 , 关键还是看人们内心的想法 , 是否是自觉自愿地行仁罢了 。
大家都知道 , “仁”所强调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 以利他的精神观念为主 , 并以此来维护传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 。正如孟子所言 , “人之初 , 性本善” ,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仁爱”之念 , 只是在面对现实的利益时 , 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 。若是有人能够不受欲念和利益的驱使 , 发现隐匿在心底的“仁爱”之心 , 恢复本性 , 自然就达到“仁”之境界了 。因此 , 孔子才会说:“我欲仁 , 斯仁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