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
文章插图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正名”主张,孔子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
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
”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正名的含义孔子的正名思想,其实就是“正名分”,,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 。“正名”就是让社会成员要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生活才能够井井有条,政治秩序才能够安定有序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曲解了两千多年的一句话!
文章插图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 。不光很多学者,甚至好些课本书上都将这句话理解成,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刻意封建等级制度 。
更有一些人,不怀好意,投机取巧,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
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算到孔子头上 。如此别有用心,刻意曲解,恶意丑化孔子的形象 。实在不应该,也极度无聊 。
先作两点简单声明: 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跟孔子无关 。2,“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才是孔子真正的为政理念,既不愚忠,也不犬儒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白话:齐景公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
”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假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很多粮食,我能吃得着吗?”要想真正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先看看当时的对话场景 。孔子去齐国的时候,已经是齐景公晚年,当时齐国和晋国争霸,齐国败 。战争的失败,令已年入黄昏的景公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
当时景公失政,大夫陈恒制政,且厚施于国 。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 。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齐景公死后没多久,田氏代齐 。
这段对话的历史背景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当时田氏崛起,景公大权旁落,齐国已经是“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孔子告诫他“君君臣臣”,君臣关系要正名,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 。第二,齐景公迟迟不立太子,于国于家都很危险,所以孔子告诫他“父父子子”,早立太子,理顺父子关系,稳定朝政 。最后,我们再回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大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中后期 。
当时的封建时代,不是占山为王,而是周天子分封,周天子将自己管辖的土地分给其他人,就是等于给了这个人一个王的位置,而这个人也会对周天子承担一个作为王的义务,从二者关系上来看,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不是单纯的领导和下级的关系,由此不难看出君臣关系是契约关系 。当是时,周天子权威受到各方面挑战的时代,各种越礼的现象不断发生,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君要有君的样子,遵守君的行为规范,臣要遵守臣的行为规范,父子都应该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同时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履行好各自的义务 。“在其位,就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跟孔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解释
文章插图
- 家父是谦称还是敬称
- 宫廷父子文
- 林书豪父母是哪国人?
- 核子科学之父是谁
- 看手相师父
- 2022父亲节给爸爸发多少红包合适
- 适合送父亲的几款简装白酒,你知道都是哪些纯粮酒吗?
- 重生之门庄文杰父亲是不是还活着
- 和男朋友领证了,他父母还是不同意
-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