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标本有什么作用?( 五 )


5.2.2.8 重新取样
每个样品同样为2000g 。在富集带的间距为15cm或更短些 。在动物群序列基本清楚以后,仍然存在一些地层和门类问题,有时要重点检查化石很少的层段,需要采集大量的样品,有时需要从单一层位中采集和处理几千克、几十千克甚至200kg的样品 。
5.2.2.9 井样
处理牙形刺化石所粉碎的样品比钻井岩屑细得多,因此需在井位上做专门采集 。在某一地层单位上采的钻井样品要比同样地表露头的采样多两倍 。在井上取样,实际限度为4000g(实际上岩心库中岩屑样品每1m只保留1000g左右),处理之前,所有细粒物质都要冲洗掉 。实际处理时,每个样品可先处理250g 。
5.2.3 包装
在岩石样品上用记号笔写上样品的野外编号,放上标签纸(标有样品的野外编号、层位、采样日期和地点、采样人等内容),然后用柔韧性较好的棉纸包好,并在棉纸上标上样品编号、层位,紧密地放在布袋里,扎紧布袋袋口,在布袋上标上采样编号、层位,并记在记录本上 。
5.2.4 野外记录的内容
野外采集并包装好的化石,在野外记录本上要详细地记录采样的有关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准确的发现地,最好指出最近的居民点、火车站、区域、省份及其与河流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地物、地貌等信息;采集日期;采集人的姓名;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露头或人工点的号码,以及化石的野外编号 。同一岩层中的全部标本必须用同一号码标出:如+++号露头,++号标本 。采自同一岩层的标本不必每块都单独进行特殊的编号,但如标本是在同一露头或剖面上两个或以上的岩层中采集的,就应当用特殊的号码标明岩层的上、下关系 。标本数量较少时可直接在标签上注明;很多时候应另备纸张写出含化石的标本是在什么条件下(山谷、采石场、泥塘、探槽、铁路路堑)采集的,并标明岩层的垂直方向距地表的深度及产有标本的岩石名称和位于该岩石上下岩层的名称(如在砂岩中的页岩夹层) 。从同一剖面的不同岩层上采集的数块标本应当按顺序进行编号,并指明标本之间的距离(++露头,第++号岩层) 。有时候,为了清楚地表明各个样品及样品之间的上下关系,可画一个信手剖面示意图,在图上标上剖面方向、明显的地形地物标志、简单的地质背景(褶皱构造、断层、岩性等)、样品编号等 。
5.2.5 运送或邮寄标本
为确保安全,运送标本时,应将标本放置在不易弯曲变形、牢固的木质或铁质箱子里,空隙处可以塞上刨花、纸,或稻草、干草等 。
5.3 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
主要是正模标本 。标本的交换、捐赠和索取应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签署一个“转交项目”合同,将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的合法所有权转给收藏单位(博物馆或研究机构) 。
——标本进行登记并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和标本数据 。人工记录这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中 。
——向捐赠者发一份正式的感谢信 。
——对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必要便立即实施 。
——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入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 。如果在某文献中已描述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图版等 。每个标本都应编有登记号,该登记号在数据库中是唯一的 。
——除了模式标本外,下列情况的标本也在收集之列:①馆藏中未曾描述,或只是粗略描述的标本;②来自与馆藏已有但层位不清的标本是同一产地且有着准确层位的标本;③馆藏中已有的,但保存特别好的标本;④新采集标本;⑤特殊保存的标本;⑥曾在出版物中描述过的标本;⑦在即将发表的文章或专著中被描述的标本 。
6 有孔虫化石标本收集步骤
6.1 准备工作
6.1.1 工具
在陆地上寻找和采集有孔虫化石时,根据岩性的不同,应当具备铁锹、十字镐及小手镐、地质锤、丁字镐、小铲子、毛刷等,在海洋上采集有孔虫化石,需要专门的船舶、钻孔机械和取样器 。
6.1.2 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应适当准备一些劳保用品,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准备护眼罩、手套、安全帽、防晒霜等;在海洋上采样,需要准备另外的防护用品,如救生衣、防晕船的药等 。
6.1.3 野外记录本
记录工作剖面的地名、日期、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工作情况、采样层位、样品详细情况等 。
6.1.4 标签纸和标本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