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标本有什么作用?( 四 )


4.3 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
主要是正模标本 。标本的交换、捐赠和索取应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签署一个“转交项目”合同,将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的合法所有权转给收藏单位(博物馆或研究机构) 。
——标本进行登记并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和标本数据 。人工记录这些信息或把它们输入数据库中 。
——向捐赠者发一份正式的感谢信 。
——对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必要便立即实施 。
——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入数据库,每个标本都应编有登记号 。这些信息包括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 。如果是在某文献中已描述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图版等 。每个标本都应编有登记号,该登记号在数据库中是唯一的 。
——除了模式标本以外,下列情况的标本也在收集之列:①馆藏中未曾描述,或只是粗略描述的标本;②来自与馆藏已有但层位不清的标本是同一产地且有着准确层位的标本;③馆藏中已有的,但保存特别好的标本;④新采集标本;⑤特殊保存的标本;⑥曾在出版物中发表的标本;⑦在即将发表的文章或专著中被描述的标本 。
5 牙形刺化石标本收集步骤
5.1 准备工作
5.1.1 工具
在地表露头上寻找和采集牙形刺化石时,应当具备大锤、地质锤、丁字镐等工具 。
5.1.2 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应适当准备一些劳保用品,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准备护眼罩、手套、安全帽、防晒霜等 。
5.1.3 野外记录本
记录工作剖面的地名、日期、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工作情况、采样层位、样品详细情况等 。
5.1.4 标签纸和标本袋
标签纸上应有统一的印刷格式,用于记录牙形刺采集的时间、地点、采集人,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化石的野外编号 。标本袋最好用布袋,用于装岩石样品 。
5.1.5 相关文件
在进行挖掘和采集化石之前,采集者必须了解化石产地的所有权,进入产地采集并收集化石的相关法规及合法性资料 。如果想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获准采集化石,预先须准备一些要求获准的信件,向土地所有者解释在该地点要采集的内容和原因,强调科研目的 。
5.1.6 其他
大范围地进行挖掘工作,要求清除大量的上覆物,可考虑挖掘机的参与,或者采取爆破等手段 。上覆岩块的清除还可以用配有电动绞车的四轮驱动汽车或卡车等将其移开 。
5.2 寻找与采集
5.2.1 确定并记录化石产地
1)对新产地进行调查和研究,进行区域评估,仔细考察本区内所有已发现的岩性中最有希望的露头,而不要仅停留在一个已发现了化石的地点进行采集 。
2)用罗盘或借助卫星定位仪器测出化石点的方位,从不同距离和角度对化石的层位进行拍照或摄像 。
5.2.2 牙形刺化石样品的采集
5.2.2.1 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采样前必须对目的层的地层层序、地质构造及沉积特点(如有无再沉积和再改造现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
5.2.2.2 剖面的选择
最好选择出露好、厚度小、顶底界线清楚的标准剖面 。
5.2.2.3 岩相的选择
首先选择牙形刺富集的岩相,牙形刺在灰岩中分布最多(特别是含深水相化石的灰岩),其次是页岩,再次是砂岩 。在出露最好的剖面上系统取样,建立化石动物群的层序 。必要时增加辅助剖面,以便增加和补充在标准剖面上缺少的牙形刺层位 。
5.2.2.4 采样间距的选择
采样间距根据工作目的和岩性特点,特别是地层的厚度而定 。通常,相当于一个统的地层,取100~200个样为宜 。地层薄,间距小,混合挖槽取样,样品的间距为2~3cm 。在地层厚的地方,特别是连续的灰岩地层,间距可放大为1~5m,甚至可大于10m 。由于工作条件和工作目的不同,采样的要求也不同 。为建立某一地区的地层层序或系统的古生物学研究,则要系统地全面取样,若仅为解决某一层段的时代,则有选择地取几个样就可以了,若为解决某一“哑”地层的时代,则要取大样 。
5.2.2.5 采样方向
一般垂直于地层走向 。
5.2.2.6 样品的质量
一般2000g左右,如牙形刺丰富,则100~200g就够了 。
5.2.2.7 选择性再采样
在标准剖面或辅助剖面的样品处理之后,对牙形刺化石在剖面上的产出情况就有了大致了解 。通常对牙形刺的富集带要重新取样,以便研究整个动物群,确定各属种的比率和种间的变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