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黑城是现在的哪里

巴里黑只是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的一个村庄,位于省会马扎里沙里夫城西22公里处,濒临巴尔赫河 。村内留存遗迹巴克特拉古城的城墙,周长11千米,其余的遗迹包括古代佛教圣墓,及其他的伊斯兰清真寺、巴尔萨神殿也在该村 。
巴里黑,在《元史》中被称作班勒纥,中亚细亚古城,此城在阿拔斯与萨曼王朝时曾为霍拉桑省治,中亚地区著名学术中心 。1220年,巴里黑被成吉思汗大军攻占,该城派出代表迎接占领军,并宣誓忠诚 。奉献了贵重高价的贡物 。但成吉思汗为讨伐潜藏在喀兹尼的札兰丁,认为在军队后方留下人口众多的城市对己不利 。以调查人口为名,将市民全部虐杀,化为灰烬 。
14世纪初,巴帖木儿重建该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等出使西域,曾到过巴里黑(八剌黑),当时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一子为巴里黑(八剌黑)城总督,在他的管理下,巴里黑城相当繁荣,西南各国商人聚居此城中,运来的番货很多 。1480年,传说在临近的马扎里沙里夫发现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陵墓,又使得巴里黑降到次要地位,1850年巴里黑归并到阿富汗 。
巴里黑城是现在的哪里巴里黑,在《元史》中被称作班勒纥,中亚细亚古城,此城在阿拔斯与萨曼王朝时曾为霍拉桑省治,中亚地区著名学术中心 。1220年,巴里黑被成吉思汗大军攻占,该城派出代表迎接占领军,并宣誓忠诚 。奉献了贵重高价的贡物 。但成吉思汗为讨伐潜藏在喀兹尼的札兰丁,认为在军队后方留下人口众多的城市对己不利 。以调查人口为名,将市民全部虐杀,化为灰烬 。
14世纪初,巴帖木儿重建该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等出使西域,曾到过巴里黑(八剌黑),当时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一子为巴里黑(八剌黑)城总督,在他的管理下,巴里黑城相当繁荣,西南各国商人聚居此城中,运来的番货很多 。1480年,传说在临近的马扎里沙里夫发现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陵墓,又使得巴里黑降到次要地位,1850年巴里黑归并到阿富汗 。
现在,巴里黑只是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的一个村庄,位于省会马扎里沙里夫城西22公里处,濒临巴尔赫河 。村内留存遗迹巴克特拉古城的城墙,周长11千米,其余的遗迹包括古代佛教圣墓,及其他的伊斯兰清真寺、巴尔萨神殿也在该村 。
巴里黑城址的介绍阿富汗的古代城市遗址 。年代为公元前第1千纪下半叶~公元13世纪初 。在马扎里沙里夫城附近 。中国古文献中称为蓝氏、巴里黑等,玄奘记其名为小王舍城 。一般认为这里是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首都巴克特拉 。贵霜王国时期这里是佛教一大中心 。古代这里是东西交通要冲,商业繁荣 。20世纪20~50年代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 。
察 在姓中怎么读读音:chá
起源:
1、官位,出自三国时期孙吴政权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之官察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
在史籍《宋书》中记载:“吴孙休永安五年二月,白虎门北楼灾 。六年十月,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 。是时嬖人张布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韦昭、盛冲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使,惊扰州郡,致使交趾反乱 。是其咎也 。”在察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察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字姓氏为察氏,读音作jì 。
2、大月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察罕,为西域巴克特里亚人(巴里黑城,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城),先祖为大月氏族 。察罕是元朝的四朝元老、重臣,也是元朝著名的史学家、翻译家 。他的后裔子孙皆留居中国,多为白氏,亦有在元朝中期改以先祖原名为姓氏者,称察罕氏,后融入蒙古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
3、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
士师,是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设置的上大夫官职 。周公旦有感于三监之乱,遂专门设置该官位,有德仁尊望之人担当,专职察查所有大小诸侯、王公贵胄们的行为举止,并管理其所有的官司诉讼之事,因此,士师又通称为“察人”、“察者”、“察士” 。
在士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士师氏、或察人氏、察者氏、察士氏等,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
4、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监察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
监察御史,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前朝“御史”的基础上特别设置的官位,专职监察各部官员的为政状况,以及所辖之政道 。在监察御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察氏、监氏、史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