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的由来和意义

糍粑的由来: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为纪念守卫楚国的将军伍子胥衍生而来的一个古老习俗 。伍子胥建城时,将大量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作为城墙的基石,也储存好了备荒粮 。后来每到丰年,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城砖一样的糍粑来以此纪念他 。糍粑口感香甜,有着团圆、甜蜜的意义 。
糍粑,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区最为盛行,其中又以广西梧州的做法最为特别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阳节的时候,作为节日食品供客人品尝 。
糍粑是以糯米、土豆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口感香甜 。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 。但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
过年吃糍粑的寓意是什么?寓意送灶王爷上天,为来年的丰收祈祷 。
糍粑不仅是安徽金寨人的美食,同时也是春节祭祀的必备佳品 。不管是哪一个家庭,在小年打好糍粑后,都要先揪出一块,放在案板上按成薄薄的片,用刀切成方块备用 。
小年夜里,金寨最大的习俗是送灶王爷上天,这一天零点过后,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摆放着三份糍粑,点上蜡烛,燃放鞭炮,寓意送灶王爷上天,为来年的丰收祈祷 。
糍粑的各种吃法也寓意美好 。在金寨,大年初一的早饭,必须是煮糍粑 。为了寓意新年的富足,每家都是大锅里放入开水,将浸泡的糍粑投入锅内,再放上数十个荷包蛋,一家人每人一大碗,那种味道让人一下子沉浸在过年的氛围当中 。
过年吃糍粑纪念伍子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 。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 。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 。
【糍粑的由来和意义】吴王命他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 。城建成后,吴王大喜,伍子胥却闷闷不乐 。伍子胥对身边人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 。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饥的食物 。”
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暗中拆城墙挖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 。原来,伍子胥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成了备荒粮 。后来,每到丰年,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纪念伍子胥 。
中秋节为什么打糍粑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 。
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 。千百年来广大人民与之结下了深厚友谊,对之情有独钟,并赋予了它无限寄托和深刻喻意 。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
糍粑是圆的凝聚,它始终与圆相伴 。蒸糯米的蒸笼,打糍粑的碓窝,放糍粑的簸箕,做馅的黄豆、花生、芝麻等等无不与圆同在,而一家团聚围着圆桌吃糍粑月饼,尽情欣赏圆月的活动更是丰富多采,老木柑也因体形肥圆而成为宠物,制成龙后被人舞动,共度良宵,欢庆节日 。古镇中秋玩柑子龙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但近百年来一直没有玩过,至今古镇上只有极少长者能知晓其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 。
制作一条柑子龙时,需用大木柑7或9个,每个木柑用一根木棍钉牢,为龙身的一节 。用五色纸分别做成一个与之相协调的龙头和龙尾,再用软绳将龙头、各节龙身和龙尾相连接,便制作成一条完整的柑子龙了,因是夜间玩耍,故每节应扎上一条油辨子,便于照明,制作虽然简单,但其历史非常久远 。
中秋节习俗吃粑粑寓意是神马是吃糍粑,寓意着团圆 。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