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肥养鱼效率的技术要点

提高化肥养鱼效率的技术要点
【提高化肥养鱼效率的技术要点】1、化肥养鱼的原理与特点
化肥养鱼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通过施肥向水体补充营养物质 , 促进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 并使水生维管束植物、固着生物、自养性细菌等数量增加 , 在满足滤食性鱼类摄食的同时 , 也为吃食性鱼类提供部分食料 。化肥养鱼具有肥效快 , 利用率高 , 操作简便 , 投工量少 , 便于机械化作业 , 成本低 , 效益好等特点 。很多发达国家采用化肥养鱼 , 如美国用化肥养罗非鱼和太阳鱼;德国、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用化肥养鲤;前苏联在大水面中普遍施用化肥养鲢、鳙;法国、丹麦曾推荐用50%的天然饵料养鲤 。我国是肥水性鱼类养殖比例较高的国家 , 尤其是大水面 , 主要养殖对象是鲢、鳙 。然而 , 大面积应用化肥养鱼仅有几年时间 , 处于起步阶段 , 技术水平较低 , 特别是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 无法指导生产实践 。化肥养鱼与农田施肥相比 , 具有以下特点:
1.1 作用机制复杂且具有双重效果:施入水中的化肥不能作为鱼类的直接饵料 , 而是为鱼类的基础饵料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这些绿色植物在营养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大量生长繁殖 , 一部分被鱼类摄食成为直接饵料 , 另一部分则被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其他水生动物摄食 , 间接为鱼类提供饵料 。如果水体中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较少 , 培育的饵料不能被直接利用 , 经过中间营养级的转换 (成为饵料的饵料) , 造成能量流失 , 不能达到预期的养殖效果 。所以 , 施用化肥的养殖水面必须合理放养 。施肥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进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 满足鱼类呼吸需要 , 改善水质条件 。
1.2 施肥量高:浮游植物的组成有50%是蛋白质 , 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 , 要求水体中含有很高的营养盐 , 才能满足其蛋白质迅速增长的需要 。据试验 , 浮游植物在增殖高峰期 , 要求水体中含氮量在10mg/L以上 。
1.3 选择性强:水体施肥需要量最多的是氮肥 。在氮肥充足的情况下 , 即使磷肥不足 , 浮游植物也可以通过增强内源磷酸酶的活性或依靠胞外酶的作用 , 利用甘油磷酸、植酸磷、焦酸磷、酵母核酸等有机磷源 , 供生长代谢需要 , 从而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磷 , 达到“以氮促磷”的效果 。磷肥占次要地位 。水体中很少缺钾 , 一般不用施钾肥 。
2、化肥养鱼的关键技术
2.1 化肥的选择目前用于养鱼的化肥主要有氮肥和磷肥 2种 。常用氮肥有氯化铵、碳酸氢铵和尿素 。氯化铵含氮量在25%左右 , 性状稳定 , 吸湿性小 , 不易结块 , 便于贮存 。氯化铵养鱼具有成本低 , 肥效快 , 利用率高 , 能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等优点 。碳酸氢铵含氮量13%~17% , 不仅能为水体补充氮元素 , 还可供给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 , 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 长期使用对水质无不良影响 。其不足是含氮量较其它化肥低 , 性状不稳定 , 氮素挥发损失较大 , 成本相对较高 。尿素在水中溶解后不形成离子 , 不能被浮游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 转化为铵态氮或硝态氮才能被吸收利用 。这个过程在水温25~28℃时需要3~4天 , 30℃时2天左右 , 不仅肥效迟缓 , 而且在分解转化过程消耗较多能量 , 氮素损失较大 , 尽管尿素含氮量高达46% , 但实际利用率不足 50% 。磷肥以选用含有效磷18%的一级过磷酸钙或含有效磷16%的二级过磷酸钙为好 , 因含磷量高而用量少 , 节省了运输费用和施肥投工量 , 同时减少了水中游离硫酸积累对鱼类的不良影响 。
2.2 合理施肥量:既能达到较高养殖产量 , 又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施肥量 , 称为经济合理(算)施肥量 。在施肥初期或水质清瘦的情况下 , 一般以每立方米水体5g氮计算氮肥施用量 , 譬如 , 每667m2水面水深2m , 需施碳酸氢铵40kg或氯化铵25kg 。经过几次施肥后 , 水体透明度达到20㎝左右时 , 再采取每天或隔天施肥的方法;使透明度保持在这一水平 , 其追肥量为前期的 1/2~1/4 。一般施用3~4 kg碳酸氢铵或2~3kg氯化铵 , 配施1kg过磷酸钙 , 可获得较好的养殖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