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

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是七星瓢虫以成虫越冬,多选择较干燥、温暖的枯枝落叶下、杂草基部近地面的土块下、土缝中、树皮裂缝处潜伏,蛰伏越冬后,若遇温度回暖,又爬出越冬场所活动 。出蛰后的七星瓢虫迅速在林木、杂草和作物之间活动,特别是带蚜虫的作物与开花果木上 。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 。
七星瓢虫是瓢虫科、瓢虫属昆虫 。成虫体长5.2到6.5毫米,宽4.0到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一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斑,体腹及足黑色 。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食物和温度的影响 。七星瓢虫是迁飞性昆虫,成虫和幼虫的觅食行为属于广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行为的转换 。七星瓢虫主要以蚜虫为食,有时还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秋天还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 。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 。
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昆虫记》瓢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如下:
特点:下颚须端节斧形,跗节隐4节式和第一腹板具后基线,这些特征可与其它近缘种相区分 。瓢虫足及触角较短(通常不明显)、鞘翅背面无明显的刻点等特征也有助于与其它近似科相区别 。但有些瓢虫的体长形,长于体宽2倍以上,如北美产的大斑长足瓢虫 。
生活特征: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 。冬天,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 。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 。
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树、槐树、榆树、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瓢虫聚集的景象 。
秋天,田间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这时候,早晚的气温较低,瓢虫往往隐蔽起来,不易发现,需在上午7点钟以后至太阳下山之前采集 。
简介
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以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叶螨、白粉虱、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和卵 。七星瓢虫取食量大小与气温和猎物密度有关 。
气温高的条件下,影响七星瓢虫和猎物的活动能力,捕食率提高 。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 。
七星瓢虫有哪些生活习性?七星瓢虫的下颚须是它的主要触觉和嗅觉器官 。七星瓢虫经常在蚜虫的寄主植物上爬动、搜索,当下颚须触到蚜虫时,能迅速地用上颚咬住,将蚜虫吞食 。如果下颚须没有触到,即使蚜虫就在它的眼前,似乎也不能发现 。七星瓢虫成虫和幼虫虽都取食蚜虫,但因虫态不同,口器结构不同,取食方法也有差别 。成虫取食时,通常将蚜虫咬住,经过口器的简单咀嚼后,将蚜虫躯体、附肢等完全吞下 。大龄幼虫取食基本上和成虫一样 。但初龄幼虫因口器小,吞食力差,取食时常在蚜虫体上咬一个孔,吸食汁液,最后留下蚜体残壳 。一头七星瓢虫的成虫,平均一天吃棉蚜100-120头,吃菜蚜147头,吃杏蚜59头 。幼虫食蚜量则因龄期的大小而不同,龄期小吃的少,龄期大吃的多 。
七星瓢虫有吃卵和互相捕食的习性 。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七星瓢虫成虫很容易吃掉已产下的卵块 。即使有充足的蚜虫,它们也喜欢吃卵;幼虫则常互相捕食 。同一卵块早孵出的个体,常吃掉尚未孵化的卵粒 。大龄幼虫常吃掉小龄幼虫 。蛹也常被成虫和大龄幼虫吃掉 。[6]
七星瓢虫虽然主要是吃蚜虫,但并不仅仅限于以蚜虫为食 。中国北京的金山脚下,在秋天蒿草和荆条上并没有蚜虫,七星瓢虫成虫却群集其上,数量很多 。经过仔细观察和消化道解削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七星瓢虫在早春不仅吃蚜虫,还取食小土粒、真菌孢子和一些小型昆虫 。秋天,七星瓢虫则常常取食植物的花粉 。
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七星瓢虫,别称:金龟、新媳妇、花大姐、七星瓢?、七星花鸡等 。
生活习性:
1、食性
七星瓢虫成虫寿命长,平均77天,以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叶螨、白粉虱、玉米螟、蚜虫、棉铃虫等幼虫和卵 。七星瓢虫取食量大小与气温和猎物密度有关 。气温高的条件下,影响七星瓢虫和猎物的活动能力,捕食率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