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标样能近似替代吗( 二 )


控样和标样的区别控样(typestd)是用来校正光电直读光谱仪与化学分析(也就是校正光谱仪(物理方法、原子光谱)和湿法(化学方法 。分子-化学)两种方法分析式样结果的差别的!标样是用来制作工作曲线、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的 。它不是用来校正式样分析的准确性的 。只是用来衡量仪器本身的准确性的 。也就是: 标样针对仪器,控样针对式样!
直读光谱仪校样与再校样的区别直读光谱仪的校准应该叫做“标准化”,是利用光谱仪随机所带的标准样品对直读光谱仪的标准曲线进行校正用的,
而所谓的再校准或者楼上所说的“控样”,是利用国内生产的标准样品或者已知含量的样品进行类型校准 。也就是使用和检测样品含量相近的已知含量的标准样品进行校准,是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稳定 。
光谱分析法(一)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是对彩色宝石内所含致色杂质离子在不同波段选择性吸收而进行检测的仪器 。其常用的检测范围为190~1100nm,最远可检测3000nm的区域 。其原理是:利用一定频率的紫外—可见光照射被分析的物质,引起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紫外—可见光被选择性地吸收了 。一组随波长变化的吸收光谱,反映了试样的特征 。在紫外可见光的范围内,对于一个特定的波长,吸收的程度正比于试样中该成分的浓度,因此测量光谱可对某些成分的含量进行定性分析,根据所测吸收光谱与已知浓度的标样的比较,可进行定量分析 。
对不同产地同一品种的彩色宝石而言,内部所含的杂质离子可能存在差异,对这些宝石进行紫外—可见—近红外范围内的光谱测量,光谱中吸收峰位置的差异可将其特征离子区分开来,通过这些特征离子来判别其产地 。此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还能直接反映致色因子的组成(包括缺陷、杂质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彩色宝石多数为中级晶族的矿物,具多色性,且有的品种很明显,在测量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时需要尽可能多测量几个不同的结晶方位,以便找出杂质离子与结晶方位的关系 。如图2-9为马达加斯加安卓鲁绿蓝色与绿黄色蓝宝石垂直光轴(c轴)和平行光轴的典型吸收光谱,它表明晶体在垂直光轴方向上比平行光轴方向对可见光的吸收要强,主要吸收峰的位置差异也解释了蓝宝石的二色性特征 。蓝宝石在280~880nm范围内包含Fe2+/Ti4+的吸收带,同时含有较强的Fe3+和较弱的T3+i的吸收带 。铁和钛的不同价态在不同的结晶方位有异 。其不同价态的谱峰强弱决定了蓝宝石多色性的颜色变化和强弱 。
图2-9 马达加斯加安卓鲁绿蓝色(上)与绿黄色(下)蓝宝石垂直光轴(c轴)和平行光轴的吸收光谱
(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红外光谱属于分子光谱,与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紫外光谱一样,是确定分子组成和结构的有力工具 。
人们习惯将红外光谱区间划分为三个区,即近红外区(11000~4000cm-1)、中红外区(4000~400cm-1)和远红外区(400~10cm-1),对于大多数的物质来说,中红外区的光谱包含的光谱信息最多 。宝石学研究中常用到400~11000cm-1的中红外区和近红外区光谱 。
宝石在红外光的照射下,引起晶格(分子)、络阴离子团和配位基的振动能级发生跃迁,并吸收相应的红外光而产生的光谱称为红外光谱 。宝石材料在红外区的电磁波谱吸收主要是由于矿物成分中的络阴离子(基团)的振动而产生,每种基团都有其特征的频率范围,根据光谱吸收带的频率可以判断该矿物含有何种络阴离子或其他基团(如H2O),由吸收带的强度还可以判断基团的含量 。如果一种矿物含有几种基团,则光谱上会出现若干相应的特征频率吸收带 。
另外,矿物分子的振动与阳离子有关 。络阴离子与不同阳离子连接的键不同,使络阴离子本身的键强或键长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振动频率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比较明显时,就可据此了解阳离子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 。
固体样品的测试方法有常规透射光谱法、显微红外光谱法、漫反射光谱法、衰减全反射光谱法、光声光谱法、高压红外光谱法等 。固体的常规透射光谱制样方法分为压片法、糊状法和薄膜法 。
图2-10 利用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仪对宝石进行光谱测量
应该注意的是,红外吸收光谱与红外光入射样品的方向有关 。理想状态下,红外光谱应该采取定向采集,这样可以控制由于采集方向不同而获得不同光谱的现象 。由于刻面宝石通常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因此,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某一样品的产地,应尽可能从两到三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光谱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