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壶和佛手螺的区别是什么

佛手螺和藤壶的区别:科属不同、外表不同 。
科属不同:佛手螺又叫做龟足,属于颚足纲有柄目铠茗荷亚科;而藤壶属于藤壶科藤壶属;
外表不同:而佛手螺是由十几片壳板包裹的花序状头部和圆柱形柄部所组成,外形比较像鹅的脖颈;藤壶是没有柄的,身体呈圆锥形,就像一座迷你“火山” 。
龟足,俗名为佛手贝、狗爪螺、龟脚、鸡冠贝、鸡足、观音掌,一般个体头部宽大约为30毫米,高22毫米,柄部宽大约为30毫米,长为30毫米 。龟足的头状部为淡黄绿色,由8块大的主要壳板和基部24片小型壳板所组成,是亚热带和热带的海洋动物,分布在海浪冲击很大的沿岸高潮地带,固着于海水清澄的岩石缝隙之中,经常密集成群的存在 。
藤壶,俗称为马牙、触等,是附着在海边的岩石上的有着石灰质外壳的一种节肢动物,经常形成密集的群落 。藤壶是雌雄同体,大多行异体受精,生殖期间能用伸缩的细管将精子送入别的藤壶中使卵受精 。
藤壶和鹅颈藤壶因为身体包裹着石灰质的壳板,所以很长时间都被误认为是贝类,直到20世纪初,生物学家通过对幼虫的观察,发现它们并不是贝类,而是甲壳动物 。
佛手螺和藤壶的区别佛手螺和藤壶的区别:科类不同、外表不同 。
藤壶是无柄目、藤壶科下的动物,而佛手螺是围胸目、茗荷科下的动物;藤壶是没有柄的,身体呈圆锥形,就像一座迷你“火山”,而佛手螺是由十几片壳板包裹的花序状头部和圆柱形柄部所组成,外形比较像鹅的脖颈 。
佛手螺的身体可分成头状部以及柄部,一般宽为2-3厘米,高为3-5厘米 。头状部呈淡黄色或者是绿色 。柄部较为柔软,且呈褐色或黄褐色,外表被有细小的石灰质鳞片,排列紧密 。藤壶,俗称为马牙、触等,是附着在海边的岩石上的有着石灰质外壳的一种节肢动物,经常形成密集的群落 。
佛手螺和藤壶的区别是什么?没有区别 。
藤壶其实指的就是佛手螺,只是它们的称呼不一样而已 。
对于佛手螺来讲,它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而且主要是以食用浅水区中的微生物为食,很容易吸附寄生虫,所以在食用佛手螺的时候一定要处理清洗干净即可 。
不过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佛手螺也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它的食用价值是比较高的,吃起来也是非常的美味,如果食用的话取出藤壶肉后进行料理即可食用 。
生活史
藤壶的幼虫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浮游,无节幼体,腺介幼体 。腺介幼体是一种特殊的幼体形式,它无须摄食,此阶段仅仅是为了选择附着、变态的适宜地方 。游泳着的腺介幼虫被流动的水流牵引附着到底质上,它们开始用其小触角运动 。
这种附着是可逆的 。如果幼体不变态,它们能重新恢复游泳阶段,因为它们还保留着游泳的能力 。一旦幼体附着,腺介幼虫便开始探查它所附着底质的各方面的理化性质 。腺介幼虫以有规律的“步伐”在底质表面上运动,运动的距离一般较短,且每一步都很少改变方向或停止 。
当幼虫找到适宜的附着物后,从其第一触角第三节的附着吸盘的开口处分泌出胶体腺,第一触角被胶体包围,腺介幼虫开始了营固着生活,然后再变态为成体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藤壶
佛手螺是动物还是植物?佛手螺是动物 。
佛手螺又名鹅颈藤壶,是一种被誉为是来自地狱的海鲜,个人认为会有这种叫法是因为它的长相奇特,或者是采集的艰难 。佛手螺产量较少,平时佛手螺生活在太阳晒不到的石头缝里,并且是成群簇拥的,也因为这种动物外壳簇拥的形状形似佛祖捏垄的五行山,故有“佛手螺”美名的 。
特点
佛手螺的头部长着类似贝壳一样的外壳,尾部有点像那种“大米袋”的手感,吃的主要是这部分 。佛手螺的一般个体头状部宽约为30毫米,高22毫米,柄部宽约为30毫米,长30毫米,且柄部的长度常随生活环境而有不同,佛手螺头状部呈淡黄绿色,由8块大的主要壳板和基部24片小型壳板所组成 。
藤壶与鹅颈藤壶有什么区别?单从名字上来看,藤壶与鹅颈藤壶相似,但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物种 。毫无疑问,对于海洋生物来说,藤壶着实不招人待见;但鹅颈藤壶则不同,其典型代表狗爪螺,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款美食 。那么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编者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
1、从二者的本质上来讲,鹅颈藤壶并不是藤壶,属于胸目茗荷科,但藤壶则属于无柄目藤壶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