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是指哪五样

“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就是五种谷物 。
稷:稷又叫做栗,生长耐旱,品种较多,俗话说栗有五彩,有红、黑、白、黄、橙以及紫色各种颜色小米,中国最早的就是用小米酿造的;
麻:麻主要是用来农作生产的,其茎皮,经沤制可做成绳子、麻纸、麻衣等,比较耐用 。麻子是可以食用的,还能用来榨油;
麦:麦俗称为小麦,是小麦属下的植物通称,代表种有普通小麦 。该植物是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植物,其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
菽:菽是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 。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 。菽者,众豆之总名 。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豆类制品也是人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黍:黍就是去壳后的黄米,其子实煮熟后具有粘性,可酿酒或者是做糕,它的秆叶可为牲畜饲料 。黍是人类最早的种植谷物之一;
稻:稻一般指的是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 。该植物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的南方是水稻的主要产区,北方各省也是有种植的.
五谷文化举足轻重,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 。据权威资料显示,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 。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 。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最高艺术体现,是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 。
五谷是指哪些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豆 。泛指粮食作物 。
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
历史记载
“五谷”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比《论语》更古的书如《诗经》、《书经》等里面,只有“百谷”,没有说“五谷”的 。从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粮食作物的种类减少了呢?不是的 。当初人们往往把一种作物的几种不同品种一个个起上一个专名,这样列举起来就多了 。
而且“百”字在这里不过是用来指多的意思,也并不是真有一百种 。五谷这一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分类概念,同时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有五种 。
五谷是哪5种五谷是指稷、黍、稻、麦、菽 。
稷,似粟 。色泽金黄,质地优良,惟不如粟带粘性 。稷与粟是我国北方人民最早培育成功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粮,所以被称为“五谷之长” 。
黍,比粟长得高大,黍子脱粒后也是黄色的圆形颗粒,俗称黄米 。质量优良的叫做粱,在古代是仅次于稷的主粮 。
稻,是我国南方人民首先栽培成功的粮食作物,以后传入日本和东南亚 。稻是南方居民的主粮 。
麦起源于西亚,甲骨文中就有“麦”字,说明至少在商代的时候小麦已经传入我国,但在那时种得并不多,要到春秋战国以后才在北方普遍种植和食用 。
菽是豆类总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它为摄食动物蛋白较少的中国人提供了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在古代也被当作粮食看待 。
发展
由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作物特性的不同,先民们利用的粮食作物在不同年代有所差异 。在黄河流域,易于开垦的冲积平原成为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在此生长的作物需要具备耐旱、耐寒、栽培容易的特性,满足这种要求的黄米和小米也就成为当时重要的农作物 。
战国时期,大豆由于易于种植、耐于储存而受到关注,和小米、黄米一起成为当时的主食 。在这一时期,生长周期较短的冬麦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更是如此 。
由于石圆磨的发明,人们可以将谷物脱壳,麦子不再仅仅用于蒸食,而是可以磨成面粉,这极大提升了小麦的可食用性,丰富了小麦的口感,奠定了北方延续至今的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 。
小麦在北方的推广在秦汉时期最为明显,西汉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都致力于在关中地区推广小麦,这也直接影响了汉代关中地区的人口增长 。小麦供养了占据人口多数的北方人口,维持了唐宋以前北方相对于南方的人口优势 。
魏晋南北朝的人口迁移影响了中国南北的人口比例,不过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产量高、单位热量高的水稻的推广,对于南方人口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