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三 )


问题探究: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 , 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 。比如:“皱纹很深” , “两鬓苍苍”等等 , 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 , 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 , 教师适当予以肯定)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 。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 日常生活中 , 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 , 而作者只去写“背影” , 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 。
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 , 如果是在平常 , 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 ,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 。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 , 满院狼藉 , 偿还欠债 , 光景惨淡 。
失去亲人 , 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 , 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 , 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 , 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 , 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 , 不必难过 ,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 。在这种情况下 , 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 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 。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 , 这是心疼的泪水 , 这是感激的泪水 。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体味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 , 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文章中父亲的话 , 虽然不多 , 却含义丰富 。
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 , 体会一下 。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言语里面蕴涵了怎样的深厚感情?(学生指出句子后 , 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 ,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1)、“事已如此 , 不必难过 ,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 , 这是为了宽慰儿子 , 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 , 不让儿子看到 ,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2)、“不要紧 , 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 , 还是自己去放心 , )(3)、“我买几个橘子去 , 你就在此地 , 不要走动 。”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4)、“我走了 , 到那边来信 。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 , 里头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
)同学们看 , 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 , 语言朴实 , 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 , 谁说父爱不细腻 , 谁说父爱不伟大 , 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二.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这篇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 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 , 儿子怜爱父亲 , 父子情深 。
三.问题探究 。
1.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 文章的第
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 , 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家中“祸不单行” , 遭受不幸的变故 , 家境衰败 , 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 , 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 。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 , 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 , 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 , 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 看似偏离话题 , 实则紧扣中心 。)
2.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以“背影”为题 , 含蓄隽永 , “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 , 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 ,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 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