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解释

良知的解释

良知的解释

文章插图
良知,又叫天良、良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心“是非律”,是天赋人类生命中不学而知、不学而能、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 。《孟子·尽心上》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良知有四项最主要内容:明善恶,知羞耻,有恻隐心,知恩图报 。明善恶就是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心里有正确的是非标准,能分清好坏美丑,知晓什么事可以做,且多多益善,什么事打死都不能干;知羞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平时严以律己,循规蹈矩,一旦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无地自容,引以为耻,愧疚不已;有恻隐心就是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会自然产生同情之心,并主动施以援手,慷慨解囊,雪中送炭;知恩图报就是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对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念念不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 。若做到了这四点,就叫天良未泯,即便成不了伟人、名人、达人,但肯定能做一个好人、善人、义人;倘背离了这四点,就叫天良丧尽,本事再大,学问再高,名头再响,也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恶人、坏人 。如果形象地比喻,良知就如同一轮明月,虽不如太阳那样光芒万丈,普照大地,事关万物生长,但皓月当空,清辉皎洁,会照亮夜行之路,让我们的人生路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再复杂环境下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
良知如涓涓溪流,虽不如大江大河奔腾呼啸,荡涤污泥浊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清清溪水能洗涤我们的心灵,不使其藏污纳垢,滋润我们的心田,不使其荒芜龟裂 。正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良知如汽车刹车,虽不如发动机那样雷霆万钧,带来风驰电掣的速度,却能让我们及时在险境前止步,在歧途上回头,以保得身心安全,在正确的道路上疾驶 。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的解释

文章插图
良知的意思有:
1.天性,即顺应天道而赋予的智慧;
2.懂得去把握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3.用以指知识;
4.好友;知己;
5.天赋的道德观念;
6.儒家所说的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7.与生俱来能判断是非善恶的智慧 。扩展资料其他含义: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
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 。抛开伦理道德层面,从人的自我修养、内心世界的实现、存在状态的体验这个层面讲,“存天理,去人欲”和“致良知”,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都是破除感性欲望的制约之后,到达精神的自由之境 。“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尽,即见天理,即见良知 。良知就是天理 。
什么是良知
良知的解释

文章插图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
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良能良知”常被理解为一种与生俱来、先天所赋的能力与知识 。
这可能与孟子的一个比喻有关:“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但从孟子的论证看,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和“不虑而知”指一种内生的、自觉的道德意识 。它不是出于交情和声誉等名利关系考虑而产生的,而是发端于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