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文章插图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 。
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 。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 。
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 。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 。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 。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 。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 。
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 。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 。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 。
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 。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 。
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1)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 。
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 。,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 。
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 。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
- 三好学生是哪三好
- 四年级现代诗怎么写
- 一对一的小学辅导一个月多少钱?
- 铅笔会引起铅中毒吗
- 建平实验小学简介 建平实验小学介绍
- 小学一年级读后感
- 小学转学需要什么手续?
- 四年级下册语文23页的小练笔怎么写菊花
- 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二年级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