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二 )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是什么?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文章插图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整体看学生还是很活泼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严展,其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构成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
3.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冬天的美 。
4.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

5.初步了解一些健康常识,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
6.通过观察感受寒冷的冬天,体会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利与弊 。
7.学文明理,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意识及能力 。

8.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同学的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
2.按照激情---明理---导行---反馈的思路教学 。
3.适当补充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观点形成 。

4.采取跟踪调查,联系家长等措施,促进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 。
五.教学进度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