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四 )


初三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文章插图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 。
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 。
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 。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
教学建议(1) 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 。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
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 。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 。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 。
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 。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 。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 。
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 。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教学设计方案一氧化碳的性质: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 。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
(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 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