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
文章插图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亡诗社》观后感1“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 。
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 。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Oh captain,my c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 。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 。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 。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 。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 。
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 。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 。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 。
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 。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 。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 。
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 。是终点也是起点 。叙利亚诗人尼尔多斯在他的诗中曾表述道: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梦想,那么你永远不会梦想 。听起来像是悖论,但这种矛盾性不也让我们的生活慢慢和自己相聚吗?即使愚蠢,即使另类,但只要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这个梦想就是有意义的 。
或许你会问,这意义又存在于哪儿呢?我会回答:这意义存在于你追寻梦想中所呈现的自由感,在于你一点又一点的与你自己相遇靠近 。《死亡诗社》观后感2《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无法说出的无奈 。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 。
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 。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 。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 。
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 。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 。
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 。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 。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 。
- 《愿望树》读后感
-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儿?
- 五月天《温柔》的歌词是什么?
- 《变形记》的读后感
- 作文《我第一次……》600字
- 《朝花夕拾》好词好句
- 《杜甫诗》教案设计
- 《春江花月夜》赏析
- 柳永诗词《望海潮》
- 《小时代》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