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狂人日记赏析( 二 )


由于艺术选择加上艺术家的艺术表述能力,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方面极为真实地描述了“迫害狂”的征状言行,但另一方面又极为巧妙地昭示小说并不是要表现“迫害狂”的征状,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载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东西 。也即鲁迅之所以选择狂人是因为狂人有显著的“多疑”特征,它暗合着鲁迅“多疑”意识的内核表述 。所以鲁迅选择了狂人来承载“多疑”这一意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我”所承载的意识“多疑” 。
文化先觉者形象,是鲁迅反抗精神的形象外化 。”?这些看法都是中肯的,但没有注意狂人形象与鲁迅的差别 。在《狂人日记》中,“多疑”这一意识的活动特征首先是归属于患“迫害狂”的狂人属性,这些属性是不能套在鲁迅身上的,而狂人这一艺术设置及如何设置、对于“多疑”的表述,则是按着鲁迅心灵对于“多疑”的解读和描述实现的,同时对于“多疑”的解读和描述,自然受着鲁迅“多疑”的主体支配 。因此,从《狂人日记》去把握鲁迅的“多疑”成为可能,并具有重要意义,但要从中把握鲁迅的“多疑”的本质及个性色彩,必须进入作品,并以一定的方法对狂人的多疑与鲁迅的“多疑”加以分离 。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狂人日记》这一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以狂人所承载的“多疑”并依据这一意识的某种特征展开的小说 。狂人日记赏析3《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 。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
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品,内容丰富,深刻 。其中的奥妙也不是我现在可以完全解读,所以既然是读后感那么我也就记记自己的感触而不必去像写论文似的官方地,整体地概括,只是撷取一些有感触的片段,真实地反映出这一阶段的认知水平,以后再步步改进吧 。文章中的第九节给我很深的印象,“自己想吃人,又害怕被别人吃了,都……”这段话生动地刻画了当时(包括现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敌意,大家都觉得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觉得要进入社会就要留十二个心,事事算计,害怕被人吃了,大概指的就是对社会的恐惧和对人心的提防 。
自己想吃人表明了虽然很多人,抱怨社会的不公,人心的冷漠,但他自己未必是善良的,未必会不制造这种不公,未必不会对他人冷漠,抱怨只是因为他现在处于弱势的一方 。这一心理反映出的是个人的自私冷漠造成社会的自私冷漠,然后社会的自私冷漠又进一步给社会中的人施加压力而造成的恶性循环 。“去了这等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
”大部分人是厌恶那种生活的,如果拿掉这种防人之心和害人之心,那生活该是多么温暖而精彩啊,人与人互相关爱,理解,而不必人人自危,互相搀扶,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倾轧,但从历史上看,只有出现大灾难的时候尤其是天灾的时候,人们才会同心同德地去应对这些灾难,一旦外部的灾难消失,人们又免不了要内斗了,希望有一天,这个规律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打破吧 。“这只是一条槛……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表明了人们深陷那种害人害己的处世原则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反而也拉住别人,希望能把社会对他的冷酷转嫁,旧社会封建秩序带来的压抑与伤痛,他也要让后人尝试而且死也不肯悔改,说明人性的扭曲,自私已经到了极点,以前我总奇怪,人人都说社会复杂黑暗,但为什么没有人说要去改变,现在我才明白,改变不是? 。
鲁迅《狂人日记》的解析?

关于狂人日记赏析

文章插图
《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
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 。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说的开头“狂人日记序”中写道:“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病体痊愈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
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