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征雁已无蝉 ,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出自晚唐李商隐的《霜月》赏析此作年无考 。
仅从文本看 , 诗写深秋月夜景色 , 然不作静态描写 , 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 , 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 , 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 , 争美竞妍 。
诗以想像为主 , 意境清幽空灵 , 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 , 特别是诗歌 , 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 , 因象寄兴 。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 , 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 , 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 , 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 , 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 , 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 , 月白霜清 , 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 , 会使人心旷神怡 。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 , 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 , 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 , 草木摇落而变衰 , 眼里看到的一切 , 都是萎约枯黄 , 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 , 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 。
”尽管“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 , 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 , 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 , 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 , 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写霜月 , 不从霜月本身着笔 , 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 , 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 , 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 , 霜月的精神 。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 ,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
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 , 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 , 它另有所实指 。诗中寓情寄兴 , 是不会如此狭隘的 。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 , 理解得过于窒实 , 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 , 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
范元实云:“义山诗 , 世人但称其巧丽 , 至与温庭筠齐名 。盖俗学只见其皮肤 , 其高情远意 , 皆不识也 。”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 。
(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 , 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 , 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 , 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 。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 , 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 , “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 。于此诗 , 也可见其一斑 。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 , 诗境如海市蜃楼 , 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 。秋深了 , 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 , 辽阔的长空里 , 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 。在月白霜清的宵夜 , 高楼独倚 , 水光接天 , 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 , 是实写环境背景 。
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 , 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 。正是在这个摇篮里 , 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 。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 , 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
- “桀骜不驯”的近义词是什么?
- 中秋节吃什么特色食品
- 酥瓜和羊角蜜的区别
- 今天你低碳了吗
- 日本遭遇数十年来最具破坏力台风,超30万户停电
- “北国的春风”作者为什么怀念北国的春风???
- 关于“绿”的歌曲
- “不由自主”的近义词是什么?
- 如何防止孩子暑期患上“电视依赖症”
- “公”的偏旁部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