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死两代科学家的“滴沥青”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耗死两代科学家的“滴沥青”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耗死两代科学家的“滴沥青”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文章插图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实验”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科学家在一尘不染的实验室中,穿着全套防尘服,操控先进的仪器进行研究,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子屏幕,甚至是全息投影系统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实验会打破你对科学的美好想象,在人类的历史中,并不是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在实验室中被发现的,并且也不是所有实验都可以快速得到结果的,有一些实验就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证实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现,饮用水和蜂蜜都属于液体,但是蜂蜜的流动性要比水差很多,并且温度越低,蜂蜜的流动性就越差,而沥青要比蜂蜜更具有代表性,因为沥青的粘度是水的千亿倍级别,并且看起来就像是固体一样,因此科学家决定用沥青来证明,虽然即使沥青的流动性很差,在漫长的时间后仍然会滴落并且凝聚成一滴 。沥青滴漏实验的准备工作就进行了整整的时间,托马斯·帕内尔教授把沥青放在一个漏斗中,让它们静置了的时间,才打开了漏斗,让沥青开始慢慢滴落 。每一滴沥青滴落的时间大约需要,这个时间会根据场地的气温原因有所波动,而这场实验之所以进行了这么,最大的原因就是,在2013-7-11-5点之前,人类没有任何一次关于沥青滴落的照片记录 。帕内尔教授本人去世后,这个实验被人遗忘,封锁在堆满旧物的柜子中,直到27岁的梅因斯通来到这里任教,才再次开展了实验 。
而故事从这里开始戏剧化起来,梅因斯通接管这个实验后,沥青就滴下了第四滴,因为结婚的原因,他并没有亲眼见证到沥青的滴落,毕竟这个实验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等待,实验者又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在这个实验设备前,第五次和第六次甚至是第七次沥青滴落,都被梅因斯通完美的错过了 。
沥青滴漏实验:持续了近百年,熬死了2位教授,目的到底是什么?
耗死两代科学家的“滴沥青”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文章插图
【耗死两代科学家的“滴沥青”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呢?】屈原在《离骚》里吟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追求真理和目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道阻且长,唯有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达到最终的所求 。
这项实验就是著名的"沥青滴漏实验",它的发起者是昆士兰大学教授托马斯·帕内尔,他在1927年的某天突发奇想,将沥青样本放入了一个封口漏斗内,然后在1930年将封口剪开,开始观察沥青的缓慢流动 。老实说这是一项非常难熬的实验,你就算在漏斗前观察一整天,可能都看不到它发生什么变化 。但帕内尔教授很有耐心,他居然将实验坚持了下来,并且发现每一滴沥青大概要花10年的时间才能滴入漏斗下方的烧杯 。令人惊异的是,帕内尔教授还将实验进行了传承,1954年他去世后,这项实验就被另一位教授约翰·梅史东接手,此时这一持续多年的实验也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 。
约翰教授表示:"自然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这也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 。"他并不觉得这项实验枯燥,在等待下一滴沥青掉下来的时间里,他可以尽情地猜测和等待它滴落的时间,就像等待礼物的孩子 。有些关注了这一实验很久的人不免有些疑惑: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帕内尔教授的初衷也很简单,他希望向学生证明"物质的性质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比如沥青,它看上去是固体,但实际上是粘性极高的液体 。
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它也能像水滴一般从漏斗中滴落 。这一实验在被人们关注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荣誉,比如2005年的"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奖项是对正牌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评委中很多都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获奖理由一般都是其实验"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 。此外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收录了这一实验,纪录名称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实验" 。
2014年4月20日,第九滴沥青滴落在了烧杯中,这一次的记录者已经换成了约翰教授的学生安德鲁·怀特 。在此之前,摄像机曾有一次记录下了沥青掉进烧杯的全过程,研究人员据此估计,沥青的粘性大概是水的1000亿倍,怀特则表示对下一次的沥青滴落非常期待 。直到今天,第十滴沥青还在缓慢地流淌中,它滴落的时间始终是一个未知数 。
约翰教授曾经预测过:"整个实验全部结束,至少还需要100年 。"在未来的百年时间里,人们还会继续等待着沥青滴落,就像约翰教授曾形容的:"粘稠的沥青沿着漏斗狭窄的玻璃管道,形成一个美丽的形状,最后尽责地跃入烧杯 。"或许在其他人眼里它是枯燥的,但科学家们始终会用十二万分的认真,去对待他们人生的每一项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