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文章插图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扩展资料都江堰的景点1、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 。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 。
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 。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2、安澜索桥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
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 。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
3、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 。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
都江堰介绍
都江堰简介

文章插图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 。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 。
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 。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 。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扩展资料: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 。
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 。
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 。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 。
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 。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代开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