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简介

藏戏的简介

藏戏的简介

文章插图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 ,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 , 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 , 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 , 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 , 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 , 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 , 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为“顿” , 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 , 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 , 意为祝福迎祥 。
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 , 演员不化妆 , 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 。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 。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 , 故又称“拉卜楞藏戏” , 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扩展资料藏戏历史悠久 , 具有缜密的表演程式 , 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
由于受到严格的宗教神规制约 , 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 , 从表演内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风貌 , 所以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 , 藏戏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一个高峰 , 它既重音律 , 又重意境 , 大量应用格言、谣谚和成语 , 甚至还在情节中穿插寓言故事 , 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华 。藏戏和内地的戏曲剧种一样 , 在时代的变革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和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演出市场的竞争局面 。
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 。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 , 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
藏戏的资料
藏戏的简介

文章插图
藏戏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 , 意思是“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 , 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 , 故而得名 。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
17世纪时 , 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 , 逐渐形成以唱为主 , 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 , 基本上是因人定曲 , 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原系广场剧 , 只有一鼓一钹伴奏 , 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综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 ,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 , 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 , 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 , 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 , 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 , 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甘南藏戏:甘南藏戏地方化是受汉族传统戏曲更多影响的结果 。甘南藏戏正式形成是1946年 , 它的出现同嘉木样五世活佛有关 。
嘉木样五世丹贝坚赞聪明好学 ,  很有文化修养 。他21岁(1937年)赴拉萨学法讲经期间 , 多次观看藏戏 , 并有所研究 。三年后  , 他返回甘南拉卜楞寺 , 向朗仓活佛讲述了西藏藏戏情况 , 同时将编写剧本和导演任务交给了朗仓 。
朗仓活佛学识渊博 , 曾在北京居住近20年 , 常与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交往 , 对京剧比较熟悉 , 因此他的编剧和导演不是藏戏的全盘照搬 , 而是根据甘南藏区实际情况 , 参照京剧表演加以改革创造 , 先后写出《松赞干布》、《冉玛拉》等剧本 , 并进行了排演 。1946年冬 在嘉木样宫殿的大院里由嘉木样五世主持 , 首场演出了《松赞干布》 , 朗仓活佛亲自扮演戏中唐太宗的脚色 。演出时 , 成千上万的藏族群众、喇嘛蜂涌观看 , 盛况空前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 特别是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成立 , 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禁锢中得到解放 , 文化生活日趋活跃 , 藏戏剧目不断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