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原是红楼梦里人”( 二 )


章行严(士钊)先生新旧学识均富 , 颇似胡适之 , 惟素不作白话文耳 。 先生道貌昂然 , 但不如斗方名士之不修边幅;襟间常挂自来水笔 , 但又不似欧化博士不说中国话耳 。 曾一度创办《甲寅杂志》及《甲寅日报》 , 因政变停刊 。 段祺瑞任临时执政时 , 恢复《甲寅杂志》 , 易名《甲寅周刊》 , 编纂责任 , 先生自负之 。 彼时先生曾任教育总长 , 旋任司法总长 , 人有“老虎总长”之称 , 与克里孟梭之“老虎总理” , 中外媲美 。 惟克氏得“老虎”之称 , 系指其性质而言 , 先生之得称“老虎” , 乃指其总长兼主编《甲寅周刊》而言 , 寅属虎 , 故有此称也 。 先生在周刊上之署名 , 初为“秋桐” , 胡适之谓秋桐乃《红楼梦》上贾链之妾名 , 但先生从未读《红楼梦》 , 故不知之 , 旋乃易“秋桐”为“孤桐”云 。
不过 , 文中所指章士钊“先生在周刊上之署名 , 初为‘秋桐’” , 这一事迹与史实略有不符 。 事实上 , 《甲寅周刊》创刊号上 , 章氏笔名即已明确改署为“孤桐”了 , 并不存在什么“初为‘秋桐’”的情况 。
值得注意的是 , 此文作者署名“公旦” , 即周公旦 , 原名周济艰 , 长期活跃于北京(北平)新闻界 , 乃当地资深报人 。 其所撰《章行严之外号》一文 , 应当有较高的可信度 。
传闻之二
章士钊自己有感而发改署笔名
关于章士钊改署笔名乃听从胡适建议的说法 , 流传坊间三年之后 , 又有另一种说法 , 见诸报端 。 有人撰文声称 , 章氏改署笔名实为个人自感自为 , 并无他人之力 , 这一说法似乎也能自圆其说 。 只是因为这一说法在公共传播中缺乏“噱头”与“看点” , 流传并不广泛 。
据查证 , 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1934年12月28日的杭州《东南日报》之上 , 乃该报当日所刊一篇题为《章士钊之三桐》的短文之中的观点 。 此文的可贵之处 , 除了提供这样一种有别于坊间流行说法的视角之外 , 还捎带出了章氏“三桐”笔名的来龙去脉及承续关联 , 对充分了解章氏改署笔名的历史背景 , 亦有着相当参考价值:
章士钊少时在长沙东乡的老屋里读书 , 庭前有桐树两枝 。 西南隅的一枝少桐 , 皮青干直 , 士钊日夕倚徙其间 。 不觉油然生爱 , 以桐有直德 , 便隐然以少者自况 。 复喜白香山有“一棵青桐子”的诗句 , 因自号曰“青桐子” 。 后来客英伦 , 其友杨守仁笃生因自恨不得与黄花岗之役 , 发愤蹈海死 。 士钊旅居无憀 , 黯然有秋意 , 感于诗人“秋雨梧桐”之意 , 遂易“青桐”为“秋桐” 。 及至段氏执政 , 士钊入阁为教育部长 , 因欲整顿学风 , 合并八校 , 被学生所辱 , 驯至毁其住宅 。 士钊事后察知学生所为 , 系有力者负之而趋 , 未可深究 , 则知而不问 。 而独居忽忽不乐 , 因吟白香山《孤桐》诗曰 , “直从萌芽拔 , 高见毫末始 。 四面无附枝 , 中心有通理 。 寄言立身者 , 孤直当如此 。 ”因又易“秋桐”为“孤桐”焉 。 此为士钊“三桐”变迁之大略 , 亦富有历史意味者 。
同样是三百余字的短文 , 与前述《章行严之外号》一文篇幅相当 , 但行文着力于章氏本人生涯 , 关于章氏“三桐”笔名之变迁的记述也更为集中 。 显然 , 此文作者所持观点 , 章氏笔名由“秋桐”改署“孤桐”的历程 , 纯属自然而然的个人生活境遇触发转变而成 , 并无他人建议之说 。
传闻之三
章士钊听从章太炎指点改署笔名
复又过了十年 , 关于章士钊改署笔名的另一种说法 , 又浮出“水面” 。 称章氏改署笔名 , 实因听从章太炎指点的说法 , 于1946年7月24日 , 以《章士钊笔名记趣》的篇名 , 发表在了上海《铁报》之上 。
与前述两种说法有所差异 , 这一说法直接搬出了章士钊的“义兄”章太炎 , 来为其改署笔名之缘由张目 。 原来 , 早在1903年 , 就读于江南陆师学堂的章士钊 , 罢学闹革命 , 加入了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学社” , 在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 , 四人义结金兰 , 并以年纪长幼排定座次 。 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为大哥;日后纵横于律政界、政坛上也曾叱咤风云的章士钊是为二哥;最早提出“联省自治” , 后被尊为国民党元老的张继排行老三;年纪最小 , 当时仅有19岁的邹容排行老四 , 当时也已经写出了名噪一时的《革命军》 。
应当说 , 这四位当年的“革命青年”在结义四十余年后的1946年 , 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个人际遇 , 都已翻天覆地 , 时过境迁了 。 当时 , 邹容、章太炎早已逝世 , 张继也已步入暮年(次年底即于南京病逝);此四结义兄弟中 , 有三位基本已属“盖棺定论” , 唯有章士钊一人 , 尚有“前景”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