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有史学家称姜维“不忠不孝”,堪称“亡国之乱相”,你怎么看?

姜维字伯约 , 凉州天水郡冀县人 。 他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 , 后降蜀汉 , 深受诸葛亮器重 。 费祎死后 , 姜维总领蜀汉军权 , 并先后11次伐魏 。 其后 , 司马昭出兵伐蜀 , 姜维在剑阁防守钟会 。 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 , 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 , 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 , 后主刘禅降魏 , 蜀汉灭亡 。 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 而降钟会 。 但因事败 , 死于乱军之中 , 享寿六十二岁 。
【历史故事】有史学家称姜维“不忠不孝”,堪称“亡国之乱相”,你怎么看?
文章图片
后世对于姜维的评价 , 颇具争议 。 有史学家认为他出兵无度 , 导致国力疲弊 , 间接使蜀汉亡国;有另一些学者认为并不尽然 。
一:当事人篇
【历史故事】有史学家称姜维“不忠不孝”,堪称“亡国之乱相”,你怎么看?】诸葛亮曾经公开指出 , 姜维思维缜密 , 了解时事 , 就连李邵和马良也不及姜维 , 还称姜维是凉州"上士" 。 对于军士方面 , 诸葛亮也给了很高的评价 , 说姜维有胆义且深解兵意 。 在政治角度上 , 诸葛亮判定他为心存汉室且具有才干的人 。 诸葛亮对姜维如此评价 , 但在诸葛瞻身上 , 却有"翻车"的迹象 。
【历史故事】有史学家称姜维“不忠不孝”,堪称“亡国之乱相”,你怎么看?
文章图片
绵竹之战 , 诸葛瞻曾悲愤地表示 , "我内不能除黄皓 , 外不能制姜维 , 进军不能守国土 , 自己没有面目回朝 。 "
在诸葛瞻说出此话之前的景耀五年 , 当时姜维出狄道北伐 , 廖化也指出姜维用兵不收敛 , 必将自食恶果 。 姜维智谋还没有超过敌人 , 力量也比敌人弱 , 兵力相差悬殊 , 如此一来还怎么生存下去?最后廖化感叹自己早不生晚不生 , 偏偏要赶上这个时候 。
【历史故事】有史学家称姜维“不忠不孝”,堪称“亡国之乱相”,你怎么看?
文章图片
而姜维的负评价 , 还没有结束 。 撰写《三国志》的陈寿在史书中表示 , 姜维仅仅粗有文武 , 而却为了扬名立功 , 穷兵黩武 , 最后导致走向灭亡 。
但和陈寿曾同朝为官的郤正 , 却对姜维有非常高的评价 。 郤正入仕西晋后 , 曾经在著书的过程中留下对姜维的评价 。
【历史故事】有史学家称姜维“不忠不孝”,堪称“亡国之乱相”,你怎么看?
文章图片
郤正指出 , 姜维位高权重 , 但勤俭节约 , 家无余财 , 家中从来不搞妻妾萦绕也不搞声乐之娱 , 姜维饮食节约 , 没有奢靡之风 , 收入仅仅是工资 , 姜维在花销方面也节俭且知足 。
郤正还提出 , 很多人都认为他身为魏国人投降蜀汉 , 最终死无葬身之地且家族灭亡是他人生的失败 。 但客观来说 , 姜维如此好学且勤俭节约的人 , 在当时是重要表率和模范 。
二:史学家追评
在郤正著书后的小一百年里 , 东晋中期史学家孙盛对姜维开炮 。 孙盛表示:"士大夫虽有百种德行 , 但忠孝义节是百行中最重要品德 。 姜维求功名于魏室 , 而外奔蜀汉 , 违背主君而徇私 , 不可谓'忠';为苟且免死 , 捐弃母亲 , 不可谓'孝';加害于旧祖国 , 不可谓'义';战败而不死于难 , 不可谓'节' 。 没有德政而疲惫人民以逞强 , 身居抵御外侮之责任而引致丧失国土于敌人 , 不可谓'智勇' 。 这六样美德 , 姜维一项也没有 。 实有魏之叛臣 , 亡蜀汉之乱相 , 而说他人之仪表 。 纵使姜维好读书而自奉卑微、文藻高洁 , 岂不与强盗富贵 , 晋侯嬖程郑降问自降下伪善之道理一样?"
【历史故事】有史学家称姜维“不忠不孝”,堪称“亡国之乱相”,你怎么看?
文章图片
不到半个世纪后 , 史学家裴松之看到了孙盛对姜维的评价 , 将孙盛的表述列入注解后添加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
裴松之指出 , 孙盛讥评姜维是很不合适的 。 姜维面对钟会大军与诸将列营守险 , 钟会一开始毫无办法 , 几乎建立保全蜀汉之功 。 但邓艾行险诡道傍入 , 出于其后 , 诸葛瞻既败 , 成都自行投降 。 姜维若回军救成都 , 必被前后夹击 , 如果这就批评姜维守备绵竹不力 , 不能保住蜀国 , 是没有道理的、后来钟会谋反 , 企图尽杀魏将 , 并授大权与姜维 , 若魏将皆死 , 姜维杀钟会以复国之计大有可能成功 , 计谋胆量可称为奇 , 虽然最后失败 , 但却不能说姜维只是庸才一名 , 若当年田单复齐国不成 , 我们又要说田单只是庸人一名?
【历史故事】有史学家称姜维“不忠不孝”,堪称“亡国之乱相”,你怎么看?
文章图片
裴松之强调 , 郤正的评价是合宜的 。 另外对于所谓忠心来说 , 陈寿《三国志》和《魏略》都表示姜维原本是没有叛变之心的 , 只是当时被逼无奈投奔蜀汉 。 孙盛所有对姜维的指责 , 唯一能说的通的是姜维离开他的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