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今年看过的好几部古装剧都提到了“士农工商”这个概念 , 《唐朝诡事录》中刻画得比较深 , 今天就借石桥图案来说说这个话题 。
以下文字会涉及到石桥图案的剧情 , 介意剧透的慎入 。
我个人感觉 , 石桥图案就是一个乌龙事件:
生活在一个小地方的一位社会名士因为被庸医误诊 , 以为自己得了绝症 , 焦虑过度夜不能寐大量脱发后 , 又以为自己大限将至 。
他因为舍不得跟他并列的其他几位名士 , 于是干出了杀人的事儿 , 想在临死之前将他们一起带走 。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这个案子本身没有多高明 。
这位名士也不大聪明 , 眼界不算开阔 , 不是还有“遍访名医”这个说法吗 , 你既然有钱有闲为什么不走出去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医生 。
老费一眼就看出 , 你这不是什么大病 。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好在这个案子里老戏骨多 , 角色演绎得都很不错 , 各有各的特点很鲜明 , 因此成为了剧情的一个加分项 。
最有意思的就是一心想要加入名士行列的那位商人欧阳泉 , 他的行为做法像极了我们现代语言里的狂热粉丝 。
但他狂热得有些过头 , 平时做梦都想成为名士中的一员 , 最后甚至想跟其中三子一起去地下 , 组成新的四子 。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作为观众你会感觉到此人的自我价值感很低 , 如此有钱 , 大可不必 。 所以我觉得要理解他 , 首先得代入到古代的社会层级中去 。
据我所知 , “士农工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 由齐国著名经济学家管仲提出 , 他提出这个概念的本意是为了实现社会分工 , 提高生产效率 。
士、农、工、商为四民 。
四民者 , 国之石民也 , 也就是社会的基石 。
分别为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
管仲提出“士农工商”时规定其需要集中居住 , 承袭本职 , 且不能自由迁徙 。
集中居住有利于落实分工 , 而承袭本职可以使对应的经验得到积累 。 但分工与分工之间并没有尊卑之别 。
他本人也有过从商的经历 。
但由于“士农工商”的本质是助力国家治理 , 所以沿袭到后来 , 它很自然地演变成了一些皇权和官僚的工具 。
比如 , 做官的一般是从读过书的人里面选 , 种田的里面有地主 , 想要达到政治目的可以根据分类又快又准地去挑人 。
“士”里面出人才的比例最大 。
“农”涉及日常口粮 , 与人息息相关 。
其中的佼佼者在社会上享有更好的待遇、更滋润的生活 , 且肉眼可见 。 久而久之 , 群体在思想上也就有了高低之分的转变 。
读书人刻苦努力就有当官的机会 , 在四民中有着至高的地位 。 即便他们的志向不在官场 , 也会因其出众的才华而享有民间美誉 。
这一类名士他们可能是不看重钱财的 , 又具有一定范围的社会影响力 , 他们对钱嗤之以鼻的感叹 , 则会影响到社会对商人的看法 。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图片
除了那部分读书人以外 , 社会中的其他人并没有多少文化 , 主要依据过往的经验和现实的价值做判断 。
对于百姓而言 , 崇拜读书人显然可以让自己也显得风雅一点 , 而看轻商人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坏处 , 甚至是可以得到一些好处的 。
毕竟商人的本能是逐利 , 在劳苦大众的眼里 , 商人就是挣他们血汗钱的 。 商人地位不高 ,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补偿:我穷 , 但我不像你唯利是图 。
站在皇权和官僚的高度可以看到商人对经济的贡献 , 但并没有提高其地位的必要 , 有钱的人不得民心 , 才能安于为统治阶级服务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这句话广为流传 。
我小的时候 , 周围的环境里还有很多人以谈“钱”为耻 , 而现在 , 人们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概念 , 谈钱已经坦然客观了许多 。
【历史故事】《唐朝诡事录》古装剧里常说的“士农工商”,到底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