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古代人打仗,即使再热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近年来 , 人们在不断对现代文化推陈出新的同时 , 也在逐渐找回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 在这一点上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就是“汉服热”的悄然兴起 。
一时之间汉代的曲裾、唐代的圆领袍、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曳撒等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汉服 , 纷纷从书本上、壁画中走入现实生活 。
而在种类众多的汉服大家庭中 , 阳刚、勇武的盔甲绝对是最吸引人眼球的汉服门类 。
盔甲 , 是为战争而生的“战衣” , 尽管在现代人眼中 , 它们或许更多是以艺术品的形象存在 , 但在古代它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武器装备 。
【爱历史】古代人打仗,即使再热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文章图片
在战场上有无数人的人因其生 , 也有很多的人因其死 , 其中甚至不乏某些在后世名声如雷贯耳的传奇人物 , 譬如在明朝初年叱咤风云的名将常遇春据说就是因为盔甲而死 。
盔甲二三事
正如上文提及的那样 , 在战争还停留在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冷兵器时代 , 盔甲绝对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
甚至在某些封建统治者看来 , 它的重要性甚至要远远超过刀枪剑戟等攻击性武器 , 统治者这样的观念直接反映在维系帝国运转的法律中 。
【爱历史】古代人打仗,即使再热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文章图片
譬如按照宋朝的法律规定“诸私有禁兵器者 , 徒一年半”、“甲一领及弩三张 , 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 , 绞” , 将这二条当时的法律条文作对比 , 我们不难发现宋朝政府对盔甲和弩的管制力度远远大于对一般兵器的管制 , 私藏刀兵得劳改一年半 , 但私藏盔甲和弓弩轻则流放 , 重则丧命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一般情况下难道不应该更注重控制攻击性武器吗?其实这或许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术以及作战方式有关 。 首先从军事技术层面来看 , 冷兵器时代的兵器相比较之下大都技术含量不高 , 技术门槛低就决定了兵器获取的限制少 。
【爱历史】古代人打仗,即使再热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文章图片
简言之老百姓很容易就能获取攻击性武器 , 实在不行可以“斩木为兵” , 平常的农具也能用来杀人 , 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是否禁止刀兵其实意义不大 。
但盔甲却是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装备 , 中国的盔甲大多属于“札甲” , 什么是“札甲”呢?
简而言之就是先将金属打造成一个个金属片 , 再将金属片串联成一副完整甲胄 , 这期间要花费的成本以及其中所拥有的技术含量不言而喻 。
【爱历史】古代人打仗,即使再热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文章图片
所以往往只有规模较大的势力才能系统地为军队装备盔甲 , 这也决定了朝廷管控盔甲是具备可行性的 , 所以历代朝廷才会在攻击性武器的控制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却在盔甲问题上锱铢必较 。
其次是与古代的战争方式有关 , 冷兵器时代除了白刃肉搏之外 , 弓弩等远程攻击武器也是战争的不二利器 , 而不论是面对近距离肉搏 , 还是面对远距离箭矢攻击 , 盔甲都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士兵的存活率 , 三国时期吴国猛将周泰曾经“身被数枪 , 箭透重铠” , 尤能奇迹般生还 , 这其中不能说没有盔甲的功劳 。
常遇春之死
关于盔甲 , 有一点大概会挺出乎普通人的预料 , 在战场上盔甲的使用其实有很多的注意事项 , 并不是像普通衣服一样简简单单的一穿一脱就好 , 如果忽略了这些注意事项或是操作不当 , 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 据说明初名将常遇春就是栽在这上头 。
常遇春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 在元末明初的天下乱局中 , 他是朱元璋阵营中的中流砥柱之一 , 如果说明朝阵营中的第一名将非徐达莫属 , 那么在笔者看来常遇春就能稳坐武将第二把交椅 。
这样的评价绝非什么溢美之词 , 年轻时候的常遇春就是个绝佳的名将胚子 , 《明史》中就记载他“貌奇伟 , 勇力绝人 , 猿臂善射” , 这样的天赋属性简直就是为从军而生的 , 又正逢遍地烽火之时 , 常遇春自然而然的迈入乱世硝烟之中 。
起初常遇春跟随盗匪刘聚 , 不过刘聚等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 自然不符合常遇春对未来的展望 , 于是常遇春再度跳槽 , 而他相中的新老板就是朱元璋 , 后来的事实证明 , 不论是对常遇春还是对朱元璋来说 , 这都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
【爱历史】古代人打仗,即使再热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文章图片
常遇春自从跟随朱元璋以后 , 就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 一路之上刀枪剑戟 , 战火不断、鲜血不断、战功也不断 , 从最初在牛渚矶奋戈跃入元军丛中 , 替朱元璋军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