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春秋霸主晋国为何难逃分裂的命运?权臣赵盾的这项改革就是祸根

【爱历史】春秋霸主晋国为何难逃分裂的命运?权臣赵盾的这项改革就是祸根
文章图片
【爱历史】春秋霸主晋国为何难逃分裂的命运?权臣赵盾的这项改革就是祸根
文章图片
本期话题公元前607年 , 在首辅大臣赵盾的主持下 , 晋国出台了一项新的改革措施 , 恢复已经废置多年的“公族大夫”一职 , 限定由卿大夫的嫡子出任 , 与此同时 , 国君的禁卫军——公行的指挥官则会在卿大夫的庶子中进行选拔 。 新规刚出台 , 赵盾就举荐了自己的庶弟赵括出任公族大夫 , 而自己则兼任公行长官 。 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安排却彻底架空了晋侯 , 埋下了晋国卿权独大 , 终至三家分晋的祸根 , 到底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爱历史】春秋霸主晋国为何难逃分裂的命运?权臣赵盾的这项改革就是祸根
文章图片
公元前607年 , 新立晋成公的首辅大臣赵盾制定了一项官制改革的新措施 。 恢复晋国已经废置多年的“公族大夫”一职 , 限定由卿大夫的嫡子出任 , 无论他是同姓还是异姓 。 与此同时 , 国君的禁卫军——公行的指挥官则会在卿大夫的庶子中进行选拔 。
可是新规刚出台 , 赵盾就做出了一项让人看不太懂的举动 , 他举荐了自己的庶弟赵括出任公族大夫 , 而自己则兼任公行长官 。
事实上 , 赵盾举荐庶弟赵括而非嫡子赵朔出任公族大夫 , 这个行为本身就涉嫌破坏“宦卿之嫡子以为公族大夫”的规定 。 而当他率先破例之后 , 旁观的人也想来个照章办理 。
《左传》载:
晋魏锜求公族未得 , 而怒 , 欲败晋师 。 ——《左传·宣公十二年传》
魏锜是魏氏族长魏犨的少子 。 《左传》说魏锜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战前曾经谋求过公族大夫的职务 , 但没有成功 。 古人云:
一兔走衢 , 万人逐之;一人获之 , 贪者悉止 。 分定故也 。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九州岛春秋》
人的贪欲总是因为觑到可乘之机才会被勾起来的 。 如果“宦卿之嫡子以为公族大夫”是一条雷打不动的铁律 , 那少子魏锜连候选资格都没有 , 他又凭什么奢求这个职位?
魏锜敢站出来竞争 , 最大的可能就是受到赵括出任公族大夫的鼓励——魏氏与赵氏本来就是晋国先君献公同时册封的异姓大夫 , 你赵氏都能破例 , 我魏氏凭什么就不行?“和尚摸得 , 我摸不得”吗?
【爱历史】春秋霸主晋国为何难逃分裂的命运?权臣赵盾的这项改革就是祸根
文章图片
在履新四公族中 , 韩无忌主动辞让卿权 , 算是一个极端的案例 , 以他为参照来否定“赵盾让嫡”之说 , 或许还是欠缺那么一点说服力 。
但抛开韩无忌让嫡的事件不谈 , 我们讨论“宦卿之嫡子以为公族大夫”这条规定如何执行的时候 , 下面这种特殊情况是必须要纳入考虑的 , 那就是卿大夫的嫡长子倘若未至冠龄 , 不能入仕 , 那么空缺的职位应该由谁来填补?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晋悼公任命的四位公族大夫当中 。 荀家和荀会应该都是在这种非常情况下出任公族大夫的 。 荀家、荀会二人究竟谁出身中行氏 , 谁又隶属于智氏 , 因为文献记载的缺失 , 今天我们已经难以确指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他们两位都不是中行氏和智氏的大宗嫡子 。 根据《世本》记载的两族谱系 , 上军主将、中行氏族长中行偃的嫡长子是中行吴 , 而下军主将、智氏族长智罃的嫡长子是智朔 。 《左传》明文记载 , 中行偃迟至公元前554年——也就是晋悼公任命四位公族大夫的19年以后——才确立中行吴为继承人 。
因此倒推回19年前晋悼公任命公族的时候 , 中行吴必定年幼 , 不能出仕 , 而智朔的情况应该与他相仿 , 故而两位旁支宗亲荀家、荀会就被推上了公族大夫的位置 。
这再次证明 , “宦卿之嫡子以为公族大夫”的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 绝非一成不变 。 而担任这个职务与获得卿族的大宗地位之间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
【爱历史】春秋霸主晋国为何难逃分裂的命运?权臣赵盾的这项改革就是祸根
文章图片
【爱历史】春秋霸主晋国为何难逃分裂的命运?权臣赵盾的这项改革就是祸根
文章图片
梳理完“宦卿之嫡子以为公族大夫”这条规定的实际执行情况 , 让我们再把话题转回到公元前607年赵盾向晋成公递交的那份申请上:赵盾为什么要主动提名赵括出任公族大夫 , 而不提名自己的嫡长子赵朔呢?
我个人的看法 , 首要原因可能是赵朔还未成年 , 不能莅事 。 关于赵朔的大致年龄 , 我们可以藉其子赵武的相关记载进行反推 。 赵武及冠的那年前往拜望中行宣子荀庚 , 荀庚在赞美这位青年才俊的同时感叹说“吾老矣” , 这意味着赵武与他会面的时间应该临近荀庚的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