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揭秘脱口秀

文化观察丨揭秘脱口秀
文章图片
文化观察丨揭秘脱口秀
文章图片
□本报通讯员肖辉馨郭静
本报采访人员朱子钰
走过5年历程的《脱口秀大会》上线第五季之后 , 再度延续前几季的热度频繁出圈 , 尽管豆瓣评分有所下降 , 但依然引发了各界人士对脱口秀文化样式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关注 。 有人认为脱口秀已经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文化 , 脱口秀文化产业已经开始兴起 , 毕竟有数据支撑: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 , 2021年脱口秀市场全年商业演出1.85万场、演出收入3.91亿元;也有人认为脱口秀依靠资本和互联网的双重推动 , 迅速出圈但发展并不健康 , 涉嫌急功近利 , 因此呼吁脱口秀应脱离线上节目的“圈养” , 回归线下小剧场 。
众说纷纭中 , 脱口秀产业发展趋势如何?能否承载大众对文化创意内容的需求?其健康发展的方向何在?笔者作为省内体量最大的线下脱口秀俱乐部创始人和一直跟踪报道的采访人员 , 在这里结合行业经验和运营内幕进行深度解读 。
一个节目托起的产业?
《脱口秀大会》将“脱口秀”(stand-upcomedy)推到了大众面前 , 这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 甚至产生脱口秀已经火了很久的错觉 。 事实上 , 《脱口秀大会》只播出了5年 , 甚至有采访人员在采访稿中依然将“脱口秀”等同于“talkshow” 。 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 因为在2012年5月东方卫视推出《今晚80后脱口秀》(策划人为叶烽 , 后为笑果文化创始人)前 , 脱口秀节目就是talkshow , 如《实话实说》《金星秀》等 , 直到国内第一档将线下的“单口喜剧”(stand-upcomedy)做成线上综艺的《今晚80后脱口秀》出现 。 但节目组认为“单口喜剧”的叫法不如“脱口秀”通俗易懂 , 遂采用后者作为此艺术样态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 两者的区别在于 , talkshow为无文本和即兴表达 , 而stand-upcomedy为喜剧演员单人以连续讲段子(梗)的方式逗笑观众 , 且有明晰而准确的文本 。
国内的脱口秀节目滥觞于《今晚80后脱口秀》 。 为了减轻主持人王自健的创作负担 , 该节目组建了强大的幕后编剧团队 , 最知名的有帅气又吝啬的赖宝、眯着小眼睛被欺负的蛋蛋、热衷吃饭睡觉打蛋蛋的东北人王建国 , 后两位也是此后绝大多数脱口秀综艺节目的中流砥柱 。 2017年9月 , 《今晚80后脱口秀》宣告停播 , 而在2016年 , 笑果文化便启动了线上综艺节目的筹备 。 当时的节目制作团队模仿了美国喜剧中心有线电视网络的《美国喜剧中心吐槽大会》 , 模式为一群吐槽嘉宾对主咖进行吐槽 , 最后主咖上台反击 。 2016年底 , 《吐槽大会》第一期节目上线 , 主持人为王自健 , 嘉宾为笑果文化旗下艺人李诞、池子、王建国及影视明星周杰、王琳等 , 但因为嘉宾的吐槽发言尺度过大而导致节目迅速下架 。 2017年1月 , 整改后的《吐槽大会》上线 , 主持人由王自健换成了张绍刚 , 首期嘉宾是李湘 , 第二期嘉宾是曹云金 , 立即出圈;2017年8月 , 《脱口秀大会》播出 , 模式为脱口秀演员的竞赛(胜出与淘汰机制) 。
在此期间 , 山东卫视(《语众不同》)、河北卫视(《小强来了》)也先后尝试了脱口秀节目的制作与播出 , 采用了与《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相似的编剧团队和艺人 , 但由于整体投资偏低、节目模式陈旧等原因 , 影响力不大 。 由此可见 , 脱口秀文化产业发展并非某一档节目“托”起来的 , 而是经过漫长的节目创意、艺人训练及养成、编剧团队的壮大、资本的助推、受众发酵、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化传播等 ,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
走红与反哺:
线下俱乐部和线上综艺的关系
文化观察丨揭秘脱口秀】《脱口秀大会》第五季在观众席设计上多了一个区域——地方俱乐部老板专区 , 节目中李诞也会要求俱乐部老板就某一问题发言 , 这是《脱口秀大会》节目首次将地方俱乐部老板邀请到现场参加节目录制 。 线下的脱口秀俱乐部来到线上综艺节目现场 , 这被解读为一种信号:脱口秀产业的发展开启了线上线下协同之路 , 甚至笑果文化还计划与各地的线下脱口秀俱乐部共同成立联盟 , 进一步将行业规范化 。
脱口秀艺人都拥有各自的原生俱乐部(厂牌)出处 , 会将原生俱乐部视为“娘家” , 俱乐部类似于艺人经纪公司 , 是脱口秀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 如《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脱颖而出的徐志胜 , 已在线下的“单立人喜剧”演出了3年;《脱口秀大会》第五季的“黄大妈”来自长沙的“笑嘛喜剧”;因出生大脑缺氧导致说话不流利的小佳来自厦门的“来疯喜剧”;被称为“济南脱口秀之光”的孟川为“泥乐”脱口秀俱乐部的会长 , 之前已在线下俱乐部演出了2年 。 可以说 , 线下的脱口秀俱乐部承担了重要的造血和输血功能 , 为了及时为线上节目输血 , 笑果文化启动了“笑果训练营” , 构建从人才培训、经纪业务、线上节目+线下演出的行业生态链 。 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 , 《脱口秀大会》已显示出艺人商业化后的困境 , 即商业包装后的艺人离开线下俱乐部的下沉生活和文本打磨 , 内部梗频繁出现、题材过度同质化、“梗”(段子)悬浮于现实生活等 。 相较于《美国喜剧中心吐槽大会》一年一次的时间周期 , 《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都采取了季播模式 , 频繁的线上节目和商业演出对演员精力及文本的消耗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