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为什么一天是十二时辰?这样规定的原因是什么( 二 )


根据庄奕杰教授书中的描述 , 十二时辰有它们专门的称呼(我们把这种专门的称呼叫作“时称”) , 依次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 。 这十二时称对应十二支辰 , 是古代最常见的时间计量方式 。 事实上 , 在战国秦汉的出土文献中 , 还有其他的时间计量方式 , 如战国秦汉民间实际应用的十六时制、三十二时制 , 另外在如周家台秦简中《二十八宿占》还存在一种二十八时对应二十八宿的占卜形式 。 这些都是具体的时间划分方式 。
【历史故事】为什么一天是十二时辰?这样规定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图片
《淮南子》光绪二年 , 浙江书局刊 。
比如十六时制 , 传世文献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今本《淮南子》只有十五时的时称 , 而《初学记》引《淮南子》则保留了十六时的时称) ,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说日篇》也有相关记载 。 《淮南子·天文》中的时称名称如等 , 又见于屈原的《天问》 , 可见这些时称可能都是来自楚地的计时系统 。 在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和放马滩秦简《日书》甲乙种 , 也有十六时制的记载 。 在居延汉简中甚至能看到十六时制实际应用的例子 , 如《居延新简》中记载的一件传送文书延误的事件 , 就正好有关于十六时制的线索 , 问询文书如下(这里径直翻译简文 , 不再著录原文):
甲渠候官至居延都尉府的距离是七十里 , (按照规定)文书一日一夜应该行一百六十里 , 但这封文书却积压了二又二分之一天 , 原因是什么?各候官在自己的辖区内检查 , 务必找到原因 。 调查事件的文书到达之后 , 相关调查的结果按照律令当于本月二十六日完成 。 二月二十四日(文书签发) 。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文书一日一夜应该行一百六十里” 。 在居延汉简中 , 文书传递通常每时是十里 , 这里一日一夜一百六十里 , 就应该是以十六时为计算标准 。 此简的年代大概是西汉后期 , 也就是说 , 在西汉后期 , 西北边塞地区还在实行十六时制 。
根据何双全、李解民等的研究 , 十六时制从平旦开始 , 到鸡鸣结束 , 依次为:平旦、日出、夙食、莫食、日中、日过中、日则(昃)、日下则(昃)、日未入、日入、昏、夜莫、夜未中、夜中、夜过中、鸡鸣 。 这一十六时制的时称与十二时制的时称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 也许有人会说 , 这不过就是在一些地方增加了一些名称而已 。 其实完全不是 , 正如前文所说 , 不同的划分是基于不同的天道系统 。
李零在《中国方术正考》中指出:“六壬式有两种十二神 , 太一式有十六神 , 皆配于天盘 , 用以表示时间划分 。 我们怀疑 , 上述十二时、十六时制 , 可能就是对应于这种时间划分而来 。 ”而六壬式所根据的是斗建系统 , 十六时虽然不能确切知到基于何种天道运行系统 , 但很可能与太一行九宫有关 。 至于说周家台秦简二十八时称 , 则与岁星指二十八宿有密切关系无疑 , 虽然没有真实实行过 , 但基于二十八宿的天道系统则是肯定的 。
在战国秦汉时代 , 计时系统存在彼此竞争 , 即人们在使用计时系统时存在多种选择性 , 十二时制应该最为古老 , 而十六时制反而是在楚地习俗中后期 , 在秦汉被使用的一种计时制 , 三十二时的划分则更加详细 。 但最后 , 十二时制在竞争中获得了胜利 , 让我们今天认为 , 历史上只有一种记时制 , 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似乎也这么演 , 又强化了这种认识 , 其实历史远远比影视作品要复杂 。
【历史故事】为什么一天是十二时辰?这样规定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图片
周家台秦简“时称图” 。 (源自《关沮秦汉墓简牍》)
【历史故事】为什么一天是十二时辰?这样规定的原因是什么】贯穿时间:制度、知识、生产力
要了解历史上一般人的生活 , 很难从历史典籍中找到典型案例 , 但是当具备了对当时最一般情况的了解 , 则可以通过文学的手法将当时真实情况表现出来 , 是张三还是李四 , 都不重要 , 重要的我们在看到这些故事时 , 已经进入了历史主义的场域 , 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通性的真实” 。
庄奕杰教授此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 , 用文学的手法杜撰了所有的主角 , 但其所写的事实却都基于两汉之际的制度变革和史籍关于当时的一般知识、生产力水平等内容的记录 。 仔细追究庄书中的细节会发现 , 此书在制度、知识、生产力发展等各种方面 , 几乎是到了入微的程度 。 这里不妨借助“医者开药方”这个故事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