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科举考试为什么考八股文?

我们都知道 , 自从明朝开始 , 中国科举考试都考八股文 , 规定考生的文章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八个章节 , 写政论文 , 行文结构非常死板 , 一般认为 , 考八股文 , 严重扼杀了中国众多读书人的创造力 。
【历史故事】科举考试为什么考八股文?
文章图片
清末一份状元卷 , 典型的八股文
好 , 问题来了 , 那么 , 明清两代的皇帝和他的班子 , 难道不知道八股文束缚读书人的创造力吗?他们为什么规定必须考八股文呢?
老冯以前跟大家反复强调一个观点 , 那就是:历史上我们看起来不合理的事情 , 绝大多数 , 都有它的合理性 , 好 , 那么我们今天用最简单易懂的话 , 说说这个八股文 , 它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科举考试要考八股文 , 为什么要规定考生写这么死板的文章 。
【历史故事】科举考试为什么考八股文?
文章图片
简单地说啊 , 事情的来由 , 其实是这样的:
在隋代和唐代 , 科举考试刚刚出现的时候 , 虽然也都是命题考试 , 但是 , 并没有规定答题的固定格式 , 于是呢 , 当时的科举考试 , 考生们交上来的考卷形形色色 , 千奇百怪 , 举个例子说 , 唐代某次科举考试 , 考题是《论长安之不若洛阳》 , 那么考生交上来的卷子 , 千奇百怪 , 各式各样的怪卷都有:
第一类怪卷:诗歌 , 有的考生全篇用诗歌的形式 , 论证为什么长安比不上洛阳 。
第二类怪卷:小说 , 有的考生直接编故事 , 以讲故事的形式 , 间接说明为何长安比不上洛阳 。
第三类怪卷:生僻引用 , 例如说 , 考生会引用他读过的一些不知名的地方作家 , 写的关于长安和洛阳的点评 。
等等 , 各类怪卷 , 可把考官累坏了 , 为什么累坏了呢?
首先第一个 , 从阅卷的考官的视角看来 , 这个考生是诗歌 , 那个考生是小说 , 另外还有考生引用的生僻书籍 , 考官根本就没读过 , 不知所云 。
所以 , 考官觉得累 , 叫苦连天 , 不过 , 虽然累 , 但是 , 阅卷评分 , 是皇帝交待的差事 , 再苦再累 , 也只能硬着头皮干 。
【历史故事】科举考试为什么考八股文?
文章图片
不但考官累 , 而且朝廷后来渐渐地 ,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 什么问题呢?
问题之一:评分标准不统一 。 不同考生的考卷 , 有的写诗 , 有的叙事 , 有的写小说 , 有的从头到尾都是议论 , 所以呢 , 根本就无法用同一个标准去评分 , 比如说“论长安之不若洛阳” , 考生甲的诗歌 , 和考生乙的论文 , 谁比谁更好?一个是诗歌 , 一个是论文 , 不是同一个类别 , 如何比较?如何评分?而且 , 同一份诗歌卷子 , 不同的考官给出的评价 , 往往有天壤之别 , 所以 , 评分标准混乱 , 一点都不科学 。
问题之二:串通作弊更容易 。 因为答题格式不限 , 所以有的考生会在考前 , 送钱给考官 , 并且和考官约定:卷子上有一句诗“花有重开日” , 那就是我的卷子 , 给个高分 , 或者说 , 小说主角叫“大郎”的 , 就是我的卷子 。 古代科举考试评卷和今天一样 , 都是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 , 考官看不见考生的名字 , 所以 , 有的考生就可以和考官串通:在卷子上做标记 。
问题之三:对考官要求太高 , 让考官苦不堪言 。 是的 , 一大堆考生的卷子收上来 , 有诗歌 , 有小说 , 有叙事 , 有议论 , 有引用一大堆不著名的书籍……五花八门 , 这就意味着 , 要求考官要擅长诗歌、擅长小说、擅长叙事文、擅长议论文 , 还要读遍天下那些不知名的作家的书籍……考官不堪重负 , 评卷一次 , 筋疲力尽 , 如同死了好几回 , 实在是很难胜任 。
【历史故事】科举考试为什么考八股文?
文章图片
这些问题 , 其实从隋唐两代开始 , 就不断有人提出来 , 但是 , 朝廷一直没有改革 , 直到宋朝 , 皇帝和他的班子 , 终于忍不住 , 要改革了 , 于是 , 宋朝规定:科举考试 , 不允许写诗 , 不允许引用不知名的书籍 , 引经据典只能从儒家经典里面引 , 而且 , 开始统一格式 , 再后来到了明朝 , 开始规定:科举考试 , 只能用八股文答卷 , 不准自由发挥 , 也不准引用儒家经典之外的民间书籍 。
规定只能写八股文之后 ,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 , 有了相对更稳定、更科学、更公平的评分标准 , 而且 , 考官的阅卷负担 , 也减轻了 , 不过 , 凡事均有利有弊 , 从另一方面讲 , 八股文确实限制了考生才华的发挥 , 可能无法选拔出真正的能人 , 那么 , 明清两代 , 有没有人指出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