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山后,赶快下了山,最后得以善终

【历史故事】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山后,赶快下了山,最后得以善终
文章图片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 有智慧的人通常不会让自己陷入可预见的危险之中 , 或许这就是他们和大部分人的最大区别吧 。 在历史中这样的智者有很多 , 可是能够在顺境中居安思危 , 及时规避即将到来的危机的人却不多 。 能否做到这一点 , 决定了聪明人们结局的好与坏 。
很多辅佐他人成事的智囊类人物 , 虽然机智过人 , 可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 , 准备开始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 , 往往才是最危险的 。 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辅助勾践报仇的两个智者范蠡和文种了 。 范蠡急流勇退 , 得以善终 , 而文种最终死在勾践手中 。 另一个有名的人物就是《水浒》中的公孙胜 , 他的及时抽身 , 也避免了丢掉性命的结果 。 凭借着一点 , 说公孙胜是梁山真正的智者也不为过 。
【历史故事】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山后,赶快下了山,最后得以善终
文章图片
梁山的元老之一
说起公孙胜 , 他算得上是这部小说里 , 早期的主线人物之一了 。 众所周知 , “水浒传”拥有一个略带玄幻色彩的开头 , 而身披道袍的公孙胜出场时就承续了这种神秘感 。 话说晁盖救下了在破庙睡觉的刘唐后 , 没想到这位看起来莽撞的赤发鬼 , 却带来了一桩“大买卖”——生辰纲 。
晁盖被说得意动 , 发动自己的人脉找来人手 , 加上吴用的谋划 , 整个计划基本已经可以随时启动了 。 正在这时 , 神秘道人忽然到来 , 带来一个“旧闻”的同时 , 还要求分一杯羹 。
按照常理 , 做不良勾当 , 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 况且此时人手已够 , 准备停当 , 可以说多公孙胜一个不多 , 少他一个不少 。 或许是怕他坏事 , 晁盖只好答应他入伙 , 劫生辰纲的人数也达到了七个人 。
【历史故事】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山后,赶快下了山,最后得以善终
文章图片
可是无论是在“智取生辰纲”的过程中 , 还是在之后上梁山的冲突里 。 公孙胜一直跟在晁盖身边 , 却从没有过出彩的表现 。 其存在感远远比不上智多星吴用 , 甚至连阮氏兄弟都不如 。 这并不是他实力不济 , 而是此时的公孙胜 , 一直在观察晁盖——看看他是否值得追随 。
而且在晁盖时代 , 梁山并没有形成气候 , 也没有遇见难以克服的困难 , 所以远没到需要公孙胜出手的时候 。 公孙胜的低调没有持续的太久 , 因为此时出现了一个威胁到晁盖“政权”的人——宋江 。
【历史故事】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山后,赶快下了山,最后得以善终
文章图片
如果细看小说可以发现 , 在看到宋江上山之后 , 公孙胜就借口回家探亲下了山 , 而且一去不回 。 貌似他对于这位人人交口称赞的“及时雨” , 并没有多么待见 。 在此大胆设想一下的话 , 既然身为道人 , 恐怕公孙胜算到了宋江的到来 , 对梁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 所以提前回避了 。
晁盖之死 , 梁山巨变
不过梁山遇到会使用道法的高廉后 , 在战场上吃了大亏 , 此时的宋江等人想起了应该“用魔法打败魔法” 。 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 , 以往那个“透明人”公孙胜 , 似乎下山后好久都没回来了 。
这才引出后来的戴总两次请公孙胜 , 甚至第二次还拉来了李逵 。 为什么要请两次?第一次的时候 , 公孙胜未必不在 , 应该只是不愿意再和梁山发生关联罢了 。 没想到秀才遇到兵 , 李逵的混不吝扰乱了他的生活 , 此时的公孙胜陷入两难的境地 。
【历史故事】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山后,赶快下了山,最后得以善终
文章图片
遇事不决问师傅 , 公孙胜问老师的过程 , 其实也是一个拷问自身的过程 。 如果说当初结识晁盖等人 , 梁山落草是为了济世救民 , 兄弟义气的话 , 一旦预见了将来的梁山易主 , 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参与事情的发展进程呢?
老师给他的谶言 , 又何尝不是他对于这件事的内心判断呢——“逢幽而止 , 遇汴而还” 。 道家讲究凡事“顺其自然” , 不可过满 , 只要留有余地 , 就不至于陷得太深 , 以致无法自拔 。
【历史故事】水浒中真正的智者,看到宋江上山后,赶快下了山,最后得以善终
文章图片
与其说是戴总 , 李逵靠着梁山的面子 , 请来了公孙胜 。 倒不如说是公孙胜想明白了 , 如何了结与梁山的这份因果——那就是尽力而为 , 但为自己留条后路 。 曾头市一战 , 晁盖中箭身亡 , 意味着梁山正式易主 , 包括公孙胜所有人都很悲伤 , 不过他和别人的悲伤恐怕有些不同——自己预测的悲剧结局成了真 , 公孙胜的悲伤恐怕在痛失挚友之外 , 还带着一丝慈悲感吧 。 晁盖之死 , 让公孙胜明白了历史的进程无法被改编 , 要发生的东西是一定会发生的 , 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