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简要考证三国志中郭嘉的生平事迹

郭嘉 , 颍川人士 , 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受荀彧举荐与曹操见面 , 其过人的军事能力和时事见解深深的打动了曹操 , 被曹操称赞为“使孤成大事者 , 必此人也” 。 近年来 , 随着影视和文学作品的加工和演绎 , 郭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丰满 , 却也越来越模糊 。 十胜十败 , 料定孙策生死 , 遗计定辽东等等故事的加持下 , 影视作品中的郭嘉和历史史实中的郭嘉之间的界限渐渐消失 , 以至于很多人难分彼此 。 笔者以此为切入点 , 对《三国志》记载中的郭嘉生平事迹做一些简单的考证 , 希望对一些研究郭嘉的朋友有所帮助 。
1.十胜十败论
十胜十败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郭嘉远见卓识的重要佐证 , 但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未收录这段言论 , 是裴松之引《傅子》的记载 , 将其加在自己的注里面 。
【爱历史】简要考证三国志中郭嘉的生平事迹
文章图片
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定都许昌 , 封曹操为大将军 , 袁绍为太尉 , 袁绍对于曹操官职比自己大这个事很是不满 , 于是“与太祖书 , 其辞悖慢” , 曹操接到袁绍的书信也很不满 , 想要讨伐袁绍有怕自己实力不够 , 于是十分烦闷 , 《三国志》记载“出入动静异於常” , 也就是像小孩子负气时摔门摔碗的举动 。 这时候《三国志》中一个重要的记载出现了“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 , 也就是大家此时都不知道曹操言行异于平常的真正原因 。 依照这条记载 , 那么第一个了解曹操真正想法的人就是荀彧 , 面对曹操“今将讨不义 , 而力不敌 , 何如?”的发问 , 荀彧率先提出了“十胜十败论”的雏形版“四胜四败论” , 这一言论的时间大概是建安元年10月(冬十月 , 公征奉 , 奉南奔袁术 , 遂攻其梁屯 , 拔之 。 於是以袁绍为太尉 , 绍耻班在公下 , 不肯受 。 公乃固辞 , 以大将军让绍) 。
郭嘉提出十胜十败论的情景与荀彧差不多 , 都是面对曹操“数为不逊 。 吾欲讨之 , 力不敌 , 如何?”的发问 。 曹操这一问肯定是在问荀彧之后 , 那么发问的情景就可以大概分为两种 , 第一 , 郭嘉刚刚与曹操见面时曹操的考察 , 第二 , 荀彧的说辞无法让曹操彻底心安 , 还想咨询其他人的意见 。 第一点大概率可以排除 , 因为就十胜十败论的内容而言 , 表明郭嘉已经在曹操身边一段时间了 , 对曹操的心性为人 , 派遣调度都有一定的了解 , 显然不会是刚见面时说的话 。 那么就很可能是第二种情况 , 曹操内心巨大的担忧使得他想再找其他人咨询意见 。 可是如果是这种情况就会引出一个问题 , 前面已经证实荀彧的“四胜四败论”在先 , 那么当曹操问出相同问题时 , 郭嘉也给出一个和“四胜四败论”相近的对答 , 这时候曹操的正常反应应该是什么?恐怕是在想“这话我怎么听过呢 , 连形式都一样” , 进而会想他们是不是串通好了蒙自己呢 。 不管如何 , 都不会如史书中记载的那样被夸的不好意思 , 说“如卿所言 , 孤何德以堪之也” 。 “十胜十败论”提出的时间段应该是建安元年10月左右 , 根据是郭嘉说的“绍方北击公孙瓒 , 可因其远征 , 东取吕布” 。 曹操被袁绍出言不逊时建安元年10月以后的事 , 所以“十胜十败”不会早于这一时间点 , 袁绍征讨公孙瓒也是在建安元年10月之后“绍让侯不受 。 顷之 。 击破瓒于易京 , 并其众(实际这段记载有问题 , 袁绍建安元年攻击公孙瓒 , 建安四年才彻底攻破易京)” 。 这样一来“十胜十败论”实际和“四胜四败论”提出的时间段是重合的 , 而且先征吕布的见解也是一致的 , 这就既有肯能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史学家演绎 , 从而张冠李戴(《三国志贾诩传》中提出的四胜论史学家多认为是陈寿美化贾诩的言论 , 因为贾诩后代一直身居高位 。 ) 。 即便“十胜十败论”是郭嘉提出的 , 但是有荀彧的“四胜四败论”在前 , 郭嘉的言论已经没有民间故事中传说的那么耀眼了 。
2.攻破吕布
【爱历史】简要考证三国志中郭嘉的生平事迹
文章图片
建安三年9月 , 曹操东征吕布 , 两军交手数次 , 都是吕布败阵 。 吕布征战不利 , 只得退守下邳 。 当时曹操士卒也十分疲惫 , 战斗力有所下降 , 所以曹操起了退兵的念头 。 这时候军师荀攸和军祭酒郭嘉同时找到曹操 , 说以利害 , 劝谏以水灌城急攻吕布 , 终于一战成功 。 这件事可以看出郭嘉的确具有独特的战略眼光和过人的智谋 , 只是这份才华并不是一人独有 , 荀攸也有相似的看法 。